[太阳]1983年9月18日,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国华因为犯下“流氓罪”被判了死刑。当消息传到奶奶康克清耳中,她震怒之余,只回了一句话:“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朱国华站在被告席上,低着头,法庭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 他是朱德元帅的孙子,出生在北京,小时住在中南海,经常听祖父讲长征的故事。 朱德去世后,朱国华的父亲也早早离世,他像失去了方向,生活开始变了样。 他在天津铁路系统找了份工作,日子本来过得平稳,但一切在1980年代初改变了。 天津的文化宫常办交谊舞会,年轻人聚在一起跳舞聊天,朱国华也常出现在那里。 他穿着整齐的衬衫,戴着上海牌手表,总是人群里显眼的那一个。 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些女孩,慢慢地,那些聚会变成了喝酒和私下交易的场合。 朱国华开始以帮人调动工作为由,组织聚会,实际却干起了违法的事。 1982年秋天,警察接到举报,查到朱国华的住处,发现了许多照片和证据。 那些照片里,朱国华和不同的女孩合影,这些后来都成了法庭上的证物。 案件涉及86名受害者,消息传开后,天津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件事。 有人说,高干子弟可能会有特殊待遇,但法庭的判决打破了这种猜测。 1983年的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大变化,城市里工厂多了,街上也热闹了。 但犯罪案件也多了起来,全国重大刑事案件那年上半年就有2.55万起。 王府井的商场里,扒手和买新衣服的人一样多,广州的录像厅里,斗殴的事常有。 公安部部长刘复之在回忆里说,治安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 那年夏天,北戴河的会议上,邓小平决定要开展一场全国性的严打行动。 他说,经济改革需要稳定的环境,犯罪团伙不除掉,国家就没法往前走。 严打开始后,全国列出了七类重点打击的犯罪,法律执行得又快又严。 天津的法庭里,朱国华的案子成了严打期间的一个典型案例。 判决后,朱国华提出上诉,但没几天就被驳回了,执行死刑的时间定得很快。 康克清,朱德的妻子,住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得知孙子的判决后沉默了很久。 她看着朱德的照片,想起他常说的为人民服务,想起自己教孩子们劳动的日子。 康克清在延安时,把朱德的儿女当亲生孩子养,教他们种菜、补衣服。 她一直相信,家风就是做人做事的底线,违法的人不能因为身份就逃脱惩罚。 外界有人传康克清会为孙子求情,但她选择让法律来决定一切。 她拿出朱德的党员守则,抄了一遍又一遍,像是在给自己交代。 朱国华被处决的第二天,北京的街头已经开始传这件事的消息。 天津的茶馆里,人们围着说书人,听他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故事。 这场审判让很多人明白,法律不会因为谁的身份就网开一面。 严打行动不只是为了抓人,更是为了告诉大家,法治是社会的基础。 朱国华的案子成了1983年严打的一个标志,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公平的意义。 四十年过去了,这件事留在档案里,但它的影响还在继续。 家风和法治,永远是社会稳定的两块基石,缺一不可。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作风之殇|朱德家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太阳]1983年9月18日,朱德元帅的孙子朱国华因为犯下“流氓罪”被判了死刑。
霁雪寒松
2025-05-22 11:0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