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

历史新潮观察 2025-05-22 09:43:08

1984年,老山战役,在142号高地上,排长牺牲后,剩下14名战士无人指挥,这时,杨国跃站出来说:“我来指挥!”战士们听了,却顿时全体一振。 那年盛夏的老山前线,湿热的空气里飘荡着若有若无的硝烟味。 在边境线南侧不到两公里的142号高地上,十五个年轻的身影正在坑道里擦拭枪械。 这个被越军三面包围的小山头,面积不过两个篮球场大小,却像钉子般楔入越南境内。 谁也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土石山包,即将成为中越两军殊死较量的修罗场。 七月的雨说来就来,战壕里的积水漫过战士们的胶鞋。 代理排长李海欣蹲在观察哨,望远镜里映出对面无名高地上越军晃动的钢盔。 自四月底收复老山以来,这样的对峙已持续了两个月。 炊事班送来的压缩饼干早被雨水泡成了糊糊,但没人顾得上这些,每个战士的神经都像绷紧的弓弦,随时准备迎接突袭。 十二日凌晨四点多,哨兵周忠烈突然听到异响。 他贴着战壕边缘望去,三十米开外的灌木丛里,二十几个黑影正弓着腰排雷。 这是越军惯用的偷袭套路:小分队摸黑排雷,大部队随后强攻。 周忠烈猫着腰跑到指挥所,没成想李海欣早就拽响了警报绳。 十五个战士迅速进入战斗位置,重机枪手夏锦忠把弹链压得咔嗒作响。 五分钟后,越军果然发起了第一波冲锋。李海欣掐着秒表,等敌人冲到二十米内才下令开火。 重机枪喷出的火舌瞬间撕碎了夜幕,手榴弹在敌群里炸出朵朵血花。 二十多个越军栽倒在铁丝网前,剩下的连滚带爬退下山坡。 可还没等战士们喘口气,山下突然亮起成片的曳光弹,这回越军出动了整整一个加强营。 炮火像犁地般翻搅着阵地,猫耳洞顶的土层簌簌直落。 李海欣猫腰穿过战壕,忽然听见西侧传来越南话的叫喊。 二十多个越军趁着炮火间隙摸上了阵地,领头的特工队长的AK47已经顶到了壕沟边沿。 李海欣一个箭步冲过去,冲锋枪扫倒四个敌人,又反手按响两枚定向雷。 鲜血汩汩地浸透了军装,李海欣靠着战壕壁艰难喘息。 九班长杨国跃撕开急救包要给他包扎,却被他一把推开:"别管我!守住阵地!"话音未落,又一捆炸药包从天而降。 轰然巨响中,这位汉子的身躯化作满天血雨,只剩下半截军装挂在焦黑的树干上。 阵地上突然安静了半秒,杨国跃抹了把脸上的血污,抄起排长留下的冲锋枪:"弟兄们听我指挥!" 这个来自云南山区的白族汉子,两个月前还在146高地排雷开路,此刻却成了十五勇士的主心骨。 他把还能动弹的战士分成三组,重伤员集中到坑道深处,轻伤员负责守住两个洞口。 越军的进攻像潮水般永不停歇,第五次冲锋时,二十多个赤膊上阵的越军敢死队冲进了战壕。 杨国跃带着三个战士抡起工兵铲迎战,鏖战中他的左腿被弹片削去巴掌大一块肉。 眼看阵地就要失守,他忽然想起排长生前埋设的定向雷。 随着三声巨响,整个山坡都在颤抖,三十多个越军像破布娃娃般飞下山崖。 太阳升到头顶时,阵地上只剩下五个能站立的战士。 坑道里的重伤员用绷带捆住冒血的伤口,把最后的子弹压进弹匣。 越军开始用火焰喷射器焚烧坑道口,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 杨国跃把湿棉被盖在机枪上,扯着沙哑的嗓子喊:"再坚持十分钟!援军马上就到!" 下午三点零八分,熟悉的炮弹尖啸声划破长空。 我军炮群终于锁定目标,成排的火箭弹把阵地表面犁成焦土。 杨国跃拖着伤腿跃出坑道,迎面撞见增援的九连三班。 两个浑身是血的战士抬着重机枪冲上来,阵地上幸存的七个人相拥而泣,他们挺过了十小时炼狱般的血战。 硝烟散尽后,阵地表面横七竖八躺着104具越军尸体。十五勇士中有五人长眠于此,活着的也都挂彩。 杨国跃被担架抬下阵地时,怀里还紧紧攥着排长被炸碎的军功章。 三个月后,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称号,那片浸透鲜血的山头被正式命名为"李海欣高地"。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站在老山主峰眺望,当年浴血厮杀的142高地已隐入越南境内。 但每个参战老兵心里都清楚:那道用青春和热血浇筑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祖国南疆的群山之巅。 参考资料: 《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战选编》 云南省军区档案馆藏《老山作战日志》

0 阅读:0
历史新潮观察

历史新潮观察

探索历史新趋势,发现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