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一列带着600多名乘客的火车在夜晚神秘失踪,搜索无果后,大家都断定列车和乘客全部遇难,可30个小时后,列车不仅完好无损,还多出了300多人,列车究竟去哪里了?又为何会多出300多人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7月21日晚,夜幕降临,列车刚驶出沈阳不久,天空便开始飘起细雨,铁路局事先已发出警告,辽西地区正遭遇特大暴雨,沿线路况可能恶劣,列车长张敏媛,一位经验丰富的乘务负责人,深知暴雨可能带来的风险。 她叮嘱乘务员密切留意铁路沿线情况,确保列车安全通过,列车在铁轨的节奏中平稳前行,车厢内的大多数乘客已沉沉入睡,浑然不知外界正在酝酿一场巨大的危机。 进入锦州境内,雨势骤然加剧,滂沱大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车窗外一片模糊,能见度几乎为零,更糟的是,列车的无线电通讯突然中断,与铁路局的联系彻底切断,列车仿佛成了一座孤岛,在暴雨中孤独前行。 张敏媛的内心升起一丝不安,她站在驾驶室,目光紧盯着车外,警惕着任何可能的异常,乘务员赵立强,这位年轻的铁路工作者,同样紧张地观察着窗外,第一次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让他倍感压力。 7月22日凌晨1点,列车接近石河桥,突然一道微弱的火光在前方闪烁,赵立强定睛一看,发现是铁路工人在暴雨中挥舞火把,拼命示警,他立即报告张敏媛,后者果断下令停车,司机老王迅速拉下刹车杆,列车在桥面上堪堪停住。 铁路工人冒雨赶来,告知前方桥梁已被洪水冲毁,若继续前行,列车将面临脱轨或坠桥的危险,就在停车后不久,身后传来一声巨响,石河桥在洪水的冲击下轰然坍塌,水花四溅,场面触目惊心,车厢内的乘客被急刹惊醒,哭声、惊呼声此起彼伏,恐慌在人群中蔓延。 张敏媛拿起喇叭,沉稳地安抚乘客:“大家不要慌,我们会确保安全!”她迅速判断,列车停在桥面附近并不安全,必须后退到更稳固的地带,可铁路规定严格,擅自改变行车路线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引发列车相撞。 司机老王犹豫不决,双手紧握闸杆,额头渗出冷汗,张敏媛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工作证拍在控制台上,坚定地说:“所有责任我来承担,马上后退!”在她的坚持下,列车缓缓倒退,远离了危险区域。 列车继续后退至绥中县前卫车站附近时,远处传来三声枪响,这是水库决堤的预警信号,洪水已越过警戒线,随时可能吞噬一切,张敏媛当机立断,命令司机全速后退,与此同时,车灯照亮了洪水中的一片惨状。 无数村民在水中挣扎,有的抱着木板,有的攀在树枝上,还有一位老人站在屋顶高举着孩子,面对此情此景,张敏媛没有丝毫犹豫,下令打开所有车门和车窗,救助受困群众。 车厢内的乘客也迅速行动起来,军人用背包带接成长绳抛向水中,大学生脱下衣服系成绳索,妇女们排队接送孩子,列车虽已超载,但没有一人抱怨,大家齐心协力,将300余名村民拉上列车。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列车终于停靠在京沈铁路288公里处的一处高坡,这里地势较高,暂时避开了洪水的威胁,四周却已被黄泥浊水包围,形如一座孤岛,暴雨持续了40多个小时,列车上的食物和水极为有限,但乘务员和乘客们毫不吝惜地分享物资。 有人从洪水中捞起几袋面粉,附近的村民闻讯后也冒着齐腰深的洪水送来米面,车上的伙房师傅用铁皮桶支起临时炉灶,烙出带着焦糊味的饼子,分发给每一个人,车厢内挤满了近千人,过道里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但温暖与希望在人群中传递。 7月23日清晨,久违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两架救援直升机发现了停靠在高坡上的12次列车,救援人员降落时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不仅659名乘客和工作人员全部平安,列车还额外救下了300多名村民。 事后调查显示,这次洪水是辽西百年不遇的灾难,沿线多处铁路塌方,三座桥梁被冲毁,而12次列车的后退路线却奇迹般地避开了所有危险地段。 这场生死逃亡的背后,是张敏媛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断,是赵立强等乘务员的敏锐观察,也是全体乘客的团结互助,正是他们的智慧、勇气与奉献精神,让这列列车成为洪水中的生命方舟。 12次特快列车的故事,不仅是一场生存奇迹,更是一曲人性光辉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在灾难面前,冷静的判断与集体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书写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不朽传奇。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中国共产党在辽宁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感动】“万张售票”无差错 危急关头救灾民
1959年,一列带着600多名乘客的火车在夜晚神秘失踪,搜索无果后,大家都断定列
猫猫背九九
2025-05-21 12:47:35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