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立刻拿出三笔钱说:“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 李立群这人,在台湾演艺圈那是响当当的人物。1952年出生在台湾新竹,家里祖籍河南,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的老兵,打过仗,后来跟着部队去了台湾。母亲是北京人,普通话说得溜,李立群打小耳濡目染,也练出一口标准普通话,还能模仿大陆各种方言。他小时候住眷村,家里条件一般,但父母支持他搞表演。1978年进了华视演员训练班,算是正式入行,后来凭电视剧《卿须怜我我怜卿》拿了金钟奖,又跟赖声川搞表演工作坊,弄出《暗恋桃花源》这样的经典戏,名气越来越大。 可他回大陆找大哥这事儿,跟演戏没啥关系,完全是家里的渊源。李立群的父亲年轻时因为战乱离开河南老家,那时候已经有了老婆孩子,但没法带走,后来到了台湾才重新成家,生下李立群。父亲心里一直惦记着大陆的家人,尤其是那个没带走的儿子,也就是李立群的大哥李建宇。可惜战乱加上两岸隔绝,联系不上。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父亲通过广播寻人,才知道李建宇还活着。这事儿成了父亲的心病,可他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把这任务交给了李立群。1990年,李立群决定回大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想看看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到底过得咋样。 李立群回大陆找大哥,不是啥浪漫旅程,而是实打实的苦差事。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也不发达,他只能靠父亲给的线索——河南某个小县城,再加上广播寻人留下的模糊地址。他先到县城打听,又托人问村里有没有叫李建宇的,花了好几天才找到那个偏僻的小村子。到了村口,他打听了几户人家,才确定李建宇的住处。 见到大哥那一刻,李立群心里五味杂陈。李建宇比他大十来岁,个子不高,皮肤晒得黝黑,穿着破旧的衣服,手上满是老茧,一看就是常年干农活的。家里穷得没法说,房子是土坯的,家具没几件,连像样的被褥都没有。李建宇的老婆孩子也在,日子过得紧巴巴,欠着一堆债,村里人都知道他家困难。李立群一看这情景,心里挺不是滋味。他本来想着大哥可能过得不好,但没想到这么惨。 李建宇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弟弟,起初有点戒备。他小时候听母亲说过父亲,但母亲从不细讲,只说父亲早就没了。如今李立群找上门,他心里既有疑惑也有点怨气。可李立群没急着解释啥,而是掏出父亲的老照片,慢慢讲起父亲这些年的故事。父亲在台湾的愧疚、对大陆家人的牵挂,还有晚年托他来寻亲的心愿,李立群说得诚恳。李建宇听着听着,态度软了下来,毕竟血浓于水,他也想知道父亲这些年到底咋过的。 聊开之后,李立群没多啰嗦,直接从包里掏出三沓钱,推到李建宇面前,说:“哥,这钱我帮你想好咋花了,别推辞。”李建宇当时就懵了,手忙脚乱想拒绝,可李立群态度坚决,非让大哥收下。这三笔钱,他早就计划好了用途,都是为了让大哥一家日子好过点。 第一笔钱是还债。李建宇家这些年欠了不少钱,债主三天两头上门,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李立群带着大哥一家家跑,把债清了。还完债那天,李建宇整个人轻松了不少,肩膀都不佝偻了。第二笔钱是修房子。那土坯房实在没法住,李立群找了村里的工匠,买了材料,把房子翻新了一遍。房子弄好后,李建宇一家终于有个像样的窝,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心里踏实了。第三笔钱最重要,李立群提议开个小木材加工厂。他知道,光给钱没用,得让大哥有条活路。他联系了木材商,租了厂房,还找人教李建宇怎么管账、怎么做生意。 这三笔钱花得实在,李立群没瞎逞能,也没乱花一分。他自己也不是啥大富豪,那时候在台湾演戏赚的钱够养家,但不算多,能拿出这么多帮大哥,纯粹是真心实意。李建宇起初还不适应,觉得弟弟帮太多,可时间长了,他也明白这是亲情,不是施舍。 有了这三笔钱,李建宇的日子慢慢有了起色。木材加工厂刚开始啥都不顺,李立群还特意从台湾跑过来,教他咋跟客户打交道,咋盘点货。兄弟俩一起忙活,感情也近了。几年下来,工厂步入正轨,生意好了,李建宇还雇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他的孩子也因为家里条件改善,能安心读书,后来考上了大学,彻底跳出了穷窝。 李立群这边,事业也没落下。2000年后,他把重心转到大陆,拍了《温州一家人》《大秦帝国》这些戏,演技越来越受认可。他只要有空,就回河南看看大哥,带点酒菜,兄弟俩聊聊家常。他还在采访里提过大哥,说这辈子最值得的事儿,就是帮大哥把日子撑起来。李建宇也常给弟弟打电话,过年过节寄点土特产,俩人你来我往,亲情没因距离淡了。 李立群跑回大陆找大哥,还掏钱帮他翻身,这事儿真挺暖心。兄弟情这东西,隔着海峡都能连起来,你说厉不厉害?你咋看李立群这做法?有没有啥自己的家庭故事想聊聊?来评论区说说呗,咱们一起感受这亲情的劲儿!
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
清风拂面剑如霜
2025-05-20 18:13: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