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突然闯入,给了朱可夫两记耳光,没想到这两巴掌竟然意外地救了他一命…… 1941年,战火烧到了苏联。 希特勒撕毁互不侵犯条约,德军的钢铁洪流滚滚而来,闪电般席卷苏联大地。 苏军毫无防备,节节败退,亡国危机迫在眉睫。 危急关头,最高统帅斯大林却和他倚重的将领朱可夫在战略部署上杠上了。 斯大林在统帅部会议上坚持寸土不让,要和德军硬碰硬。 可刚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的朱可夫不这么看,他冷静分析:“这不现实。德军攻势太猛,我们的工业重地也危险了,应该先退守,保存实力,不能跟敌人硬拼。” 斯大林一听就火了:“照我的指令执行就行,别的你少管!” 朱可夫也是个硬骨头,顶了回去:“按你说的办,我手下的兵就得白白送死!”会议室里气氛顿时凝固,其他将领大气不敢出。 他们心里都清楚,德军来势汹汹,想轻易打退纯属做梦,可谁也不敢在暴怒的斯大林面前替朱可夫说话。 斯大林何尝不知道战局凶险?但他那股子傲气,哪里受得了德军这般羞辱。 就在两人越吵越凶,话也越来越难听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季耶夫突然从斯大林身后冲了出来。 “啪、啪”两记耳光,清脆响亮,会议室里瞬间死寂。 众人全都看傻了,打朱可夫耳光的,居然是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季耶夫。 阿尔季耶夫板着脸,对着朱可夫掷地有声:“朱可夫同志,请您记住,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 这两巴掌,像是惩戒朱可夫顶撞斯大林,又带着点儿旁人不易察觉的警告和劝解:别跟正在气头上的斯大林硬顶了。 朱可夫被打懵了,但也清醒了不少。 他隐约觉得,这个平时跟自己没什么交情的侍卫长,似乎是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保自己。 阿尔季耶夫说完,便默默退回斯大林身旁。 朱可夫沉默了一会儿,转向斯大林低头认错:“斯大林同志,刚才是我的不对。”斯大林却只是冷哼一声,扭过头,根本没理朱可夫的道歉,自顾自地向其他将领阐述作战计划。 会议一结束,朱可夫回到帐篷,捂着脸,怎么也想不通:“他好像在提醒我别跟斯大林对着干,他到底想干什么呢?” 没过几天,一纸命令下来:朱可夫被革去前线总指挥职务,降为预备司令员。 他心里叹气:斯大林会为他的刚愎自用付出代价的,这人总是高高在上,不考虑实际情况,也不顾及别人感受。 斯大林呢,还是那么自信,觉得没朱可夫,靠自己的“英明”指挥照样能打垮德军。 可惜,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仅仅几天之后,前线噩耗传来:工业重地被德军攻占,更惨的是,西南方面军在基辅地区被合围,六十多万苏军或死或俘。 战报摆在斯大林面前,他浑身发抖,眼泪都下来了。 他本想证明自己比朱可夫高明,谁知竟付出这么惨重的代价。 这下,他才意识到朱可夫的战略是对的。 “阿尔季耶夫,”斯大林声音沙哑地命令,“你亲自去通知朱可夫同志,斯大林同志任命他为前线总指挥。”阿尔季耶夫领命,立刻赶到朱可夫的帐篷。 朱可夫也刚知道前线惨败的消息,正伤心着呢。 阿尔季耶夫看着他那副样子,急忙传达命令:“朱可夫同志,现在不是伤心的时候!斯大林同志任命您为前线总指挥,让您立刻赶往前线挽救局势!”朱可夫一听,强忍悲痛,擦干眼泪,二话不说,大步走出帐篷,马不停蹄奔赴前线。 此时,德军兵锋已直指列宁格勒,下一步就是莫斯科,局势万分火急。 朱可夫一到前线,立马展现出他超凡的军事才能。 他重新调兵遣将,构筑坚固防线,还创造性地让士兵在德军坦克必经之路上布下大量地雷,让骄横的德军吃了大亏。 德军恼羞成怒,调集飞机大炮对着朱可夫的阵地狂轰滥炸,但朱可夫意志如钢,他鼓舞士兵:“弟兄们,死守防线,这是我们最后的底线!” 在他带领下,苏军将士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一次又一次打退了德军的进攻,不仅把德军的战争机器死死挡在列宁格勒城下,还逐步收复了一些失地,稳住了几乎要崩盘的战局。 因为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的杰出贡献,朱可夫被苏联人民誉为“救世主”。 而当初当众扇他耳光的侍卫长阿尔季耶夫,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眼里,倒成了个阿谀奉承的小人。可了解内情的人都替阿尔季耶夫叫屈。 他们明白,要不是阿尔季耶夫那两巴掌及时打断,以斯大林当时的脾气,朱可夫怕不只是丢官,搞不好小命都难保。 真那样,苏联就可能失去一位扭转乾坤的军事天才,列宁格勒保卫战乃至整个卫国战争的结局都可能被改写。 阿尔季耶夫自己倒不在乎这些。 他说,自己跟斯大林多年,摸透了他的脾气;而朱可夫又是个炮筒子,两人很容易擦枪走火。 国家危难关头,如果他的举动能保住一位能救国的将领,个人名誉算什么呢?
1941年,斯大林和朱可夫发生了激烈争吵,就在两人吵得不可开交时,斯大林的侍卫长
初六睡不醒社会
2025-05-20 16:34:0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