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劳苦功高的姚启圣,不仅没有封赏,还欠了朝廷47000两银子。 姚启圣,浙江会稽人,生于1624年,康熙年间的重要官员。他不是科举出身,而是靠捐资入仕,起点并不高。但他凭着实干和胆识,一步步爬到福建总督的位置。他的性格耿直,做事雷厉风行,尤其在处理军务时展现出过人的能力。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姚启圣是关键人物之一,但他的结局却让人唏嘘。 17世纪,台湾经历了不少动荡。明朝末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2年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建立郑氏政权。郑氏政权虽名义上忠于明朝,但实际上自成一派,与清朝对抗。到了康熙年间,郑氏第三代郑克塽统治时,内部矛盾加剧,实力衰弱。康熙帝抓住机会,决心收复台湾,结束分裂局面。 当时,清朝派施琅为主帅,率军攻台。施琅是军事统帅,但后勤保障、粮草筹集这些大事,全靠福建总督姚启圣支撑。他不仅要筹钱筹粮,还要协调地方势力,确保前线不掉链子。可以说,没有姚启圣的付出,施琅很难顺利完成任务。 姚启圣在收复台湾中到底干了啥?简单来说,他是后勤的总管,也是战略的参谋。清军渡海作战,粮草是命脉。姚启圣四处奔走,向地方豪绅借钱,甚至抵押自己的家产,凑齐军饷。他还积极修造船只,保障部队渡海无忧。据史料记载,他任内筹集了数十万两银子,硬是把清军的后勤撑了起来。 除了物质支持,他还给康熙帝上书,力主招抚郑氏,避免硬碰硬的持久战。后来施琅攻台成功,郑克塽投降,这背后也有姚启圣的策略影子。他的付出,直接促成了台湾回归清朝版图。 功劳这么大,为啥姚启圣没得到封赏,还欠朝廷47000两银子?这里面有几层原因。 第一,他筹军饷时借了太多钱。清朝财政紧张,朝廷没给足经费,姚启圣只能靠地方筹措。借的钱花完了,仗打赢了,但债主找上门,他还不上,只能算成欠朝廷的账。 第二,他性格太直,树敌不少。姚启圣做事不留情面,得罪了朝中一些权贵。仗打完后,这些人趁机落井下石,阻挠他升赏。 第三,施琅抢了风头。施琅是前线主帅,收复台湾的功劳大多记在他头上,姚启圣作为后勤支持者,光芒被盖住。朝廷封赏时,自然优先考虑施琅。 就这样,姚启圣不仅没加官晋爵,反而背了一身债。1687年,他病逝时,家境潦倒,晚景凄凉。 姚启圣的遭遇,不是个例。清朝初年,很多官员为了国家大事掏空家底,最后却没好下场。当时的体制下,地方官员常被要求自筹经费,朝廷却不兜底。姚启圣的47000两欠款,某种程度上是制度的牺牲品。他拼尽全力,却换来这样的结局,确实让人感慨。 再说施琅,他功成名就,但也有人说他抢功。史书上对两人的评价差异很大,施琅被塑造成英雄,姚启圣却渐渐淡出视野。这公平吗?历史的笔,往往偏向显眼的人。 姚启圣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不是完人,有缺点,比如脾气火爆,行事有时过于强硬。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收复台湾的成功离不开他。他是个实干家,不是空谈者。他的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功臣的无奈——干得多,不一定得回报。 有人说他傻,拿自己的钱去填公家的坑。可换个角度看,他是真心为国,把职责看得比个人得失重。这份担当,在当时并不多见。
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劳苦功高的姚启圣,不仅没有封赏,还欠了朝廷47000两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5-20 14:53:48
0
阅读:54
叹众生不肯回头
非常开心,终于在满清的努力下,中国的土地上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招牌,让我们永记满清为世界和平做出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