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三人都主张“以守代攻”,为何只有孙承宗能“

封尘说历史 2025-05-19 21:19:53

大明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和袁崇焕。三人都主张“以守代攻”,为何只有孙承宗能“全身而退”?

熊廷弼和袁崇焕,遭遇的问题有点相同,就是一个寺庙两个住持。

1619年,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同时,天启在广宁城保留了一个巡抚王化贞,名义上王化贞受熊廷弼调度,可是,实际上,王化贞根本不听熊廷弼的话。

在王化贞的脑子里,对后金的认知:建虏女真,不过游牧流民!从而向天启夸下海口:臣仅需六万进战,即可荡平后金。甚至还说:至仲秋八月,高枕而听捷音。

盲目乐观的结果,就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不知努尔哈赤第二条战线策反的厉害,身为王化贞心腹孙德功出卖了王化贞。荡平后金的目标没能达成,反而将广宁也给丢了。

虽然熊廷弼多次去信阻挠王化贞“出城寻战”,可是,在冰冷的事实面前,辽东重镇失守的帽子,终究还是扣在了他脑袋上。

天启五年,熊廷弼被斩首,首传九边。

而袁崇焕也是死在了“擅杀”毛文龙上。崇祯元年,袁崇焕被封为蓟辽督师,当时,毛文龙坐拥皮岛,拥兵自重,对后金的策略上,毛文龙倾向于袭扰,而袁崇焕倾向于“坚守不出”。对于袁崇焕的命令,毛文龙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袁崇焕明知杀毛文龙,可能导致大明防线动荡,但是,不杀不足以立军威。1629年,袁崇焕在登临皮岛后第十日,处死了毛文龙。岂料,这个看似果敢的决定,引发了连锁反应,皇太极引兵借道蒙古,兵临北京城下,己巳之变的阴霾,给袁崇焕带来了灭顶之灾。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生啖其肉!

孙承宗,比他俩聪明得多。他采取的也是“以守代攻”的策略,但是,孙承宗能很好地团结和协调各方资源。

他任职期间,大力整顿军务,使“兵民按堵,文武辑睦,商旅填咽,卒乘竞劝”。

孙承宗协调天津守备李邦华,登莱巡抚袁可立,形成三方犄角攻防态势,让努尔哈赤每次出兵,都不得不慎重考虑,生怕侧翼遭袭。

天启五年,孙承宗被宦官弹劾,一气之下,辞职还乡。

这么来看,孙承宗仅仅是去职还乡,比起熊廷弼和袁崇焕的“政令不出山海关”,孙承宗多了几分坦然和洒脱!

0 阅读:39
封尘说历史

封尘说历史

历史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