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

时光的如流 2025-05-19 16:54:30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章含之捧着骨灰盒,站在苏州东山的杨湾华侨公墓前,风轻轻吹过,带着山间的清香。她身后的墓碑刚刚立好,刻着乔冠华的名字。 周围人议论纷纷:怎么不是盐城?怎么不是北京?偏偏选了苏州?没人知道,这块墓地的背后,是章含之的奔波无奈,还有一个老友的仗义担当。 盐城的风有点冷,章含之站在建湖县的田野边,手里的骨灰盒沉甸甸的。她来这儿是想让乔冠华落叶归根,毕竟这是他的故乡。 她找到当地部门,软磨硬泡,话说得恳切,可对方就是摇头,理由模模糊糊,就是不松口。章含之没办法,只能带着骨灰盒离开,脚步拖得沉重。 她在家里放了两年多,夜夜对着骨灰盒发呆,总觉得得给丈夫找个安稳的地方,不能老这么漂着。可去哪儿呢?她犯了愁,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名字——李颢,那个跟乔冠华关系铁得跟亲兄弟似的老朋友。 好多年前,重庆的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那时候抗战正紧,李颢在七星冈的医院当外科医生。有一天晚上,有人急吼吼敲门,说有个要紧的人受了重伤,非得马上救。 李颢二话没说,抓起药箱就跟人跑。到了地方,屋里光线暗得不行,床上躺着个男人,脸色白得像纸,伤口血糊糊的。李颢一看,这人情况糟透了,赶紧叫来个老资格的外科医生,自己在旁边打下手。 手术做了好几个钟头,针线缝得密密实实,血袋换了一袋又一袋,愣是把人从鬼门关拽了回来。后来李颢才知道,这人叫“乔木”,其实就是乔冠华,干革命的,身份敏感得不得了。那会儿救他,等于拿命在赌。 乔冠华养伤那阵子,跟李颢混得熟。俩人没事就聊天,乔冠华一张嘴,啥国际大事、哲学道理,随手拈来,头头是道。李颢听着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人脑子跟开过光似的。乔冠华也感激李颢,觉得这兄弟够意思,冒那么大风险救自己,换谁都不敢随便干。 后来他们在上海又碰上了,乔冠华有啥要紧事都托给李颢,李颢也从没掉链子。建国后,俩人还常走动,关系铁得跟钢板似的。 章含之找到李颢的时候,声音都哑了。她说了盐城的事,话里全是无奈。李颢听完,拍拍桌子说:“没地儿?来苏州!放我这儿,我给老乔看墓!”他不是说着玩的,立马开始张罗。 李颢是苏州人,在苏州医学院当教授,门路熟得很。他看中了东山,那地方山清水秀,安静得像世外桃源。他跑去找吴县的管正书记,讲了乔冠华的事,讲了俩人的交情。 管正听完,觉得乔冠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点头说:“没问题,葬这儿合适。”可那年头,乔冠华的身份有点敏感,管正这决定也不是没人嘀咕。他倒是不在乎,摆摆手说:“乔冠华是国家的大功臣,葬这儿没毛病。” 安葬那天,东山的空气清得能掐出水来。章含之把骨灰盒放进墓里,手抖得厉害。她是苏州人,年轻时在这儿住了好些年,乔冠华活着的时候也老说苏州好,园林美,人也美,半开玩笑说自己是半个苏州人。 现在他躺在这儿,章含之看着远处的山,觉得丈夫总算有了个归处。墓碑立得简单,名字刻得端正。李颢站在旁边,眯着眼看墓碑,嘴里念叨:“老乔,你安心吧,这地儿好。”管正也在场,拍拍李颢的肩,说:“这事办得值。” 苏州的山水环着乔冠华的墓,安静得像在讲故事。章含之后来常来这儿,带束花,站一会儿。她知道,丈夫这辈子为国跑了大半辈子,哪儿安葬其实不打紧。他的名字,早跟国家的历史绑在一块儿了。东山这块地,给了他个落脚的地方,也让后人多了一处缅怀的去处。

0 阅读:114
时光的如流

时光的如流

时光匆匆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