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专家,住着老房子,穿破旧的衣服,有人说他不注意形象,2019年,他却把8205万捐给了学校,随后又捐了300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到处都能听到养鸡场的喧闹声。 那时候全国老百姓碗里的鸡蛋、桌上的鸡肉,多半是靠成千上万农户一笼笼养出来的。 可谁也不知道,鸡瘟这个看不见的敌人正悄悄威胁着老百姓的饭碗。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叫王泽霖的苏州人,卷起袖子扎进了鸡棚鸭舍。 他打小在苏州城里长大,原本和鸡鸭养殖八竿子打不着,可自从1984年到河南农业大学当老师,他就跟这些家禽较上了劲。 那时候咱们国家养鸡数量倒是世界第一,可疫苗技术实在拿不出手。 老百姓辛辛苦苦养的鸡,动不动就成群成片地死,急得直抹眼泪,国外公司趁机把疫苗价格抬得老高,国家每年都得咬着牙花外汇买疫苗。 他带着学生整天泡在养鸡场,白大褂上沾着鸡毛,鞋底踩着鸡粪,别人搞科研爱待在实验室,他偏要往最脏最累的养殖场钻。 用他的话说:"不给鸡看病的大夫,跟纸上谈兵的赵括有啥区别?"就这么着,他琢磨出了跟企业合伙搞科研的路子,企业出钱搞研究,成果大家分着用。 不可否认的是这土办法真管用,35年下来,他手里攥着三个金闪闪的专利证书,十二个新兽药批文,特别是那个浓缩灭活疫苗的技术,直接把外国公司的垄断给捅破了。 有两家靠他技术起家的公司都上市了,每年规规矩矩给学校交专利费。 照理说他该过上好日子了,但他却住在学校家属院的老房子里,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袖口磨得起毛边,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看门大爷。 有人劝他注意点形象,他咧着嘴笑:"我成天跟鸡鸭打交道,穿西装打领带给谁看?" 其实他不是没钱,早年间挣的头一笔四百万,转手就给学校盖了两栋实验楼,汶川地震那会儿,他眼睛都没眨就捐了二十万。 最让人吃惊的是2019年,他把攒了半辈子的八千多万全捐给了学校,说要建个顶先进的实验室。 没过两年又把自己得的奖金三百万也添了进去,前后加起来快一个亿。 问起他图啥,他说了一句心里话:"钱这东西,搁在存折上就是堆数字,用在刀刃上才能变成真本事。" 当年他姐夫赵福仁供他上学,经历过战乱的人最懂什么叫"好钢用在刀刃上"。 现在国家强盛了,老百姓日子好了,他就想着怎么让搞科研的年轻人少走点弯路。 他这一辈子不图名利不享福,就盯着家禽防疫这个山头猛攻,从鸡瘟到禽流感,哪次疫情都没落下他带着团队冲锋的身影。 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还惦记着实验室里那些瓶瓶罐罐,他常说科研就像接力赛,自己这棒跑完了,得把接力棒稳稳交到年轻人手里。 要说他留给世界的,不只是救活了多少鸡鸭,更是让老百姓碗里多了块安心肉,让年轻科研人员心里多了盏指路灯。 信息来源:《大河网》《人民日报》
一位大专家,住着老房子,穿破旧的衣服,有人说他不注意形象,2019年,他却把82
晨曦微尘
2025-05-19 10:39:10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