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谁料,当她得知孩子的身世后,却立马变脸,抱起孩子打算自己来养。 1976年北京城刮着寒风,25岁的邵红梅抱着四岁男孩推开家门,屋里正在织毛衣的母亲抬头一看,手里竹针啪嗒掉在地上。这个扎着粗麻花辫的姑娘离家七年,回来时怀里多了个奶娃娃。 邵红梅是69届北京知青,当年跟着国家号召去陕北插队,18岁的小姑娘扛着铺盖卷儿,坐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晃了三天三夜。 到了地方才晓得什么叫穷山沟,土窑洞黑黢黢的,炕上铺着半截草席。村里给知青派活计从不手软,十六七岁的孩子天不亮就下地,收工回来累得倒头就睡。 当地生产队会计赵砚田两口子看不过眼,把邵红梅接回家住。这对三十出头的夫妻结婚八年没孩子,把城里来的女知青当亲妹子疼。 赵家媳妇闫玉兰手巧,总能在榆钱饭里卧个鸡蛋,收工回来灶上总有热乎汤水。邵红梅在这孔土窑里过了两年踏实日子,直到闫玉兰怀上孩子。 那年腊月天冷得出奇,闫玉兰早产生下个皱巴巴的男娃就咽了气。赵砚田抱着哭不出声的婴儿蹲在炕角,邵红梅把家里最后半碗小米熬成米汤,蘸着棉絮给娃喂食。 村里老人说这孩子活不过满月,可邵红梅硬是守着暖炕照看40天,倒把赵玉刚养得会笑了。 谁也没想到更大的灾祸在后头,1974年秋收前连着下暴雨,生产队仓库塌了半边。 赵砚田带着邵红梅抢运种子,房梁咔嚓砸下来那刻,40岁的汉子把女知青推出门外。等乡亲们扒开土坯,赵会计早没气了,身下还护着半麻袋玉米种。 这下四岁的小玉刚成了孤儿,村里说要送孩子去县福利院,邵红梅二话不说收拾铺盖住进赵家老屋。 知青点的同伴劝她别犯傻,城里爹妈还等着闺女回家。可这姑娘铁了心,白天下地干活带着孩子,夜里就着煤油灯给孩子缝补衣裳。 等到76年知青开始返城,邵红梅的行李除了铺盖卷,还多个喊她娘的小尾巴。回京火车上,娃娃问为啥姥姥家窗户透亮,她摸着孩子脑袋说往后都有玻璃窗了。 可进了胡同口,自家木门咣当关上那声巨响,震得怀里的孩子直缩脖子。邵母气得浑身打颤,抄起鸡毛掸子要赶人。 街坊四邻扒着门缝看热闹,都说老邵家闺女在乡下偷汉子。老太太指着院里枣树骂,树叶子都跟着哆嗦。 邵红梅跪在青砖地上不还嘴,等母亲骂累了才掏出张发黄的照片。照片上赵砚田夫妇穿着补丁衣裳,中间夹着穿知青服的姑娘,三人对着镜头笑出一口白牙。 原来小玉刚棉袄内衬缝着封信,赵砚田生前托人写的,信上说要是他两口子有个三长两短,求邵同志看在两年热饭热汤的情分上,给孩子寻条活路。信纸皱得不像样,不知道被眼泪打湿过多少回。 邵母捏着信纸半晌没言语,转身从五斗柜掏出个铁皮盒子,里头装着闺女这些年寄的家书,每封都提到赵家两口子怎么照顾她。老太太抖着手抱起外孙,孩子棉裤膝盖还打着陕北特有的补丁。 打那天起,胡同里常见个戴眼镜的老太太,牵着穿新棉袄的男孩买糖葫芦。有人嚼舌头说闲话,邵母杵着拐棍骂回去:“我亲外孙!他爹娘救过我家闺女命!”
1976年,25岁女知青抱着4岁儿子回京,母亲气得半死,怒骂她未婚先孕,不知羞耻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5-19 10:23: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