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57年,孙可望带着500残兵败将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闻迅后,设宴款待。在10天的时间里,顺治皇帝先后三次赐宴,并赏赐了白银1万两千两。一时间,孙可望成为了清朝第一红人。 孙可望,1620年生于陕西延安府延川县,家里穷得叮当响。1630年,十岁的他投身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因作战勇猛被张献忠收为义子,赐名“一堵墙”。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孙可望被封为平东将军,成了军中顶梁柱。张献忠死后,他带着余部南下云南,励精图治,整顿军务,还搞土地改革,把云南治理得井井有条。1651年,他率军反攻湖广和四川,打得清军节节败退,名声大噪。 可好景不长,他跟李定国等老兄弟闹翻了。1657年,交水之战失利,孙可望只剩500残兵,窝了一肚子火,干脆投降清朝,想借清军收拾对手。这一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顺治皇帝的“超规格”待遇 孙可望带着残兵投降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乐得合不拢嘴。1657年11月,清廷封他为“义王”,跟尚可喜、吴三桂这些汉人王爷平起平坐。清廷派礼部尚书麻勒吉到长沙搞了个隆重的册封仪式,排场不小。 1658年5月,孙可望到了北京,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东亲自出城迎接。第二天,顺治帝在太和殿接见他,赏了白银一万二千两,还给了宅子、仆人,待遇高得离谱。接下来的十天,顺治帝三次设宴:一次在保和殿,山珍海味摆满桌;一次在御花园,气氛轻松;一次在中和殿,百官围观,孙可望风头无两。一时间,他成了清朝最耀眼的新星。 顺治皇帝这么大张旗鼓地捧孙可望,可不是心血来潮,背后有实打实的算计: 孙可望在南明混了那么多年,永历政权的军力部署、地形地图,他门儿清。他的投降等于送了清军一份战略宝典,清军后来能迅速拿下云贵,他功不可没。 一个南明大将投降,对清朝来说是天大的政治资本。顺治帝用高规格款待告诉天下:投降有回报,抗清没前途。这招果然管用,后来不少南明将领都动摇了。 孙可望在云南经营多年,威望和治理能力摆在那儿。清廷想用他安抚西南,巩固边疆统治,省得自己费心费力。 孙可望投降后,日子过得看似滋润,可没几年就凉了。1660年,他在北京去世,官方说是病死的,年仅40岁左右。不过野史里说法不少,有人说他狩猎时被“流箭”射死,有人怀疑清廷下毒。真相不好说,但他在清廷的地位明显边缘化了。 他死后,爵位传了三代,到1771年才断。他的投降加速了南明的灭亡,也帮清朝统一了西南,可他自己却背上了叛臣的名声,跟坚持抗清的李定国比起来,评价两极化。
公元1657年,孙可望带着500残兵败将投降了清朝。顺治皇帝闻迅后,设宴款待。在
周平聊历史
2025-05-19 00:2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