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深圳钉子户竟公开索要1700万元巨额拆迁款,在夫妻两人拿到钱后,最终分道扬镳,这是怎么回事? 2007年的一个秋日,深圳罗湖区蔡屋围村的拆迁现场呈现出一幅罕见的画面:一片废墟之中,唯有一栋六层小楼孤独而倔强地矗立着,仿佛在无声地抗议着周围的变化。这栋楼的主人蔡珠祥,一位57岁的普通老人,正在上演着一场惊动全国的"钉子户"抗争。 这场拆迁大戏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从2003年就已拉开序幕。当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对老围片区进行整体改造,蔡屋围村的原居民住所被列入拆迁范围,包括蔡珠祥位于蔡屋围老街坊12号的六层小楼。开发商最初给出的补偿方案是每平米6500元,这个价格让村民们普遍不满,拆迁计划因此被迫搁浅。 三年后的2006年,为了推进工程进度,开发商终于提出了新的补偿方案:只要在9月15日前签署协议并搬离,每栋楼额外补偿66万元,并且住户可以选择回迁权利。面对这个诱人的条件,大多数村民都欣然接受了。 然而,蔡珠祥却坚持己见,他向开发商狮子大开口:要么每平米补偿1.2万元,要么免谈。开发商虽然不愿接受,但为了推进工程,也作出妥协,将补偿价格提高到每平米9000元。可蔡珠祥依然寸步不让,就这样,当2006年9月15日推土机轰隆作响地推进蔡屋围村时,蔡珠祥夫妇仍然住在他们的六层小楼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2007年3月,一篇名为《南方第一高楼之征地拆迁令我感到弱势》的网络文章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作者署名"阿香婆",实际上是蔡珠祥的妻子张莲好。这篇文章成功吸引了众多网友和媒体的目光,蔡珠祥夫妇的拆迁维权故事很快传遍全国。 蔡珠祥选择的时机可谓精准。彼时,重庆"最牛钉子户"杨武军的事件刚刚在全国引起轰动,而2007年3月新实施的《物权法》也为蔡珠祥提供了法律武器。他手持《物权法》与开发商谈判的画面被媒体广泛报道,舆论的天平开始向这位"弱者"倾斜。 这场持续半年的拉锯战终于在2007年9月21日画上句号。蔡珠祥以78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获得了令人瞠目的1700万元补偿款。这一天价赔偿让他一举成名,"中国最贵钉子户"和"最牛钉子户"的称号随之而来。 然而,这场拆迁维权的胜利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局。在获得巨额赔偿后没几天,蔡珠祥和张莲好竟然办理了离婚手续。这对并肩作战、共同守护家园的夫妻,在金钱面前选择了分道扬镳。1700万元的赔偿款被分成四份,夫妻二人和他们的一双儿女各得一份。 2011年12月18日,深圳新地标京基100大厦正式投入运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乎没人知道,大厦大堂的位置曾是"最牛钉子户"蔡珠祥的家。此时的蔡珠祥已在自己花200万购买的131平米新房中过着悠闲的退休生活,每天早晨6点起床,散步、买菜、吃饭、午睡,偶尔下楼打打麻将,与小区里的老人没什么两样。看着他略显驼背的身影,谁能想到这位普通老人曾经创造了1700万天价拆迁的传奇? 回溯到1950年,蔡珠祥出生在深圳市罗湖区蔡屋围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作为深圳最古老村落之一的蔡屋围村,世代以务农为生。家境窘迫的蔡珠祥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每天跟着父母下地干活。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勤劳踏实,性格开朗,在村里颇受欢迎。 1968年,蔡珠祥的人生迎来第一个转折。当年21岁的知青张莲好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蔡屋围村。这位城市姑娘不仅长相漂亮,还有文化、有气质,吸引了村里众多年轻人的目光。让人意外的是,面对众多追求者,包括家境富裕、有文化的男孩,张莲好却选择了一穷二白的蔡珠祥。在她眼中,蔡珠祥虽然家境不好,但勤劳上进,将来必定能出人头地。 1969年,两人喜结连理。婚后不久,张莲好生下一个儿子,1972年又添了一个女儿。然而,随着家庭开支增加,生活的重担压得这对年轻夫妻喘不过气来,争吵越来越频繁。张莲好指责丈夫无能,蔡珠祥则责怪妻子无理取闹,家里鸡飞狗跳。为了改变现状,也为了证明自己,蔡珠祥毅然决定"逃港"谋生。 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学历、没有身份证明的蔡珠祥只能从事底层工作,洗碗、粘纸盒、打扫卫生,勉强糊口。直到进入工地做建筑工人,他的收入才有所改善,每月能有300元。1974年,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证后,蔡珠祥的处境逐渐好转,开始定期寄钱回家。 然而,蔡珠祥的野心不止于此。1979年,他花了一大笔钱准备偷渡美国,却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南美的厄瓜多尔。在这个陌生国度,蔡珠祥又从底层打拼起来,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开了一家中餐厅,生意红火。此时的他,已经与一位当地女子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渐渐忘却了远在中国的妻儿。
2007年,深圳钉子户竟公开索要1700万元巨额拆迁款,在夫妻两人拿到钱后,最终
酸酸甜甜小苏
2025-05-18 22:52:05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