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徭役是做啥的?为何被征便是九死一生,徭役真有那么可怕吗? 天色尚未破晓,一位老翁正在自家院落中小心翼翼地张望。突然,远处传来官差嘈杂的脚步声和喊叫声,老翁面色大变,三步并作两步爬上院墙,跌跌撞撞地翻了过去,消失在晨雾中。不多时,一队官差破门而入,见屋内只有老翁的妻子,便毫不犹豫地将老妇人带走,前往战场为士兵做饭。 这并非杜甫笔下的虚构场景,而是古代百姓面对徭役时的真实写照。百姓们对徭役的恐惧,就如同见到勾魂的牛头马面一般,因为在他们眼中,被征发徭役几乎意味着九死一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其中光秦始皇陵一项工程,就最多征发了80万民夫,整个工期历时39年。那些巨大的石块需要人力搬运,监工的皮鞭和木棍不断落在民夫身上。据记载,仅秦始皇陵一处,就有数万建筑工人被秦军杀死在陵墓中,更不用说那些因劳累过度而死的无名百姓。 秦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便与徭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900名民夫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遭遇暴雨,道路泥泞难行,眼看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按照秦律,误期会被处以极刑,这让陈胜、吴广等人铤而走险,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旗帜。 更为人熟知的是刘邦的逃役故事。作为沛县泗水亭亭长的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役徒前往骊山服役。然而,途中"徒多道亡",面对这种局面,刘邦一咬牙,竟然在夜间解放了所有役徒,自己也逃入芒砀山中隐藏起来。 对于刘邦这种行为,秦律中有明确的惩罚规定。根据岳麓秦简记载,像刘邦这样已经参加检阅、共同吃过口粮后逃亡的行为被称为"乏徭",将受到每日二十二钱的惩罚,同时还要追偿其所乏徭的时长。如果形成五人以上的"群盗",还会面临更严厉的处罚,严重者甚至会被处以腰斩或磔刑。 云梦秦简中"黑夫与惊的两封家书"揭示了服役的另一重苦难:在当时,服役者需自备衣物用品,官府并不负责发放。若服役地点距离过远,路途中的费用对于贫民百姓来说也是一笔无法承受的负担。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徭役会成为百姓心中的噩梦。 在战国时期,徭役多与战争相关。身强力壮的百姓会被派上前线杀敌,而那些矮小瘦弱的则去押送后勤。这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平民,在残酷的战场上很容易丧命。即使是押送粮草的后勤人员,也常常成为敌军袭击的目标,死亡率同样极高。 秦朝的徭役名目繁多,除了修建长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外,还有秦直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工程的完成无不凝结着百姓的血泪和生命。每一块砖石背后,都是无数民夫的辛酸故事和生死挣扎。 "官府来征徭役了!"这一声吆喝在古代乡村中无异于晴天霹雳。正在田间劳作的刘老汉扔下锄头,急匆匆往家赶。这时候,不是躲进地窖,就是翻墙而逃,否则一旦被抓去服徭役,家中老小何以为继?更要命的是,若被征去修建长城或陵墓,能否活着回来都是未知数。 徭役制度在古代有着严格的规范。秦朝规定,不更(爵位)以下的男丁都必须服徭役。年龄以15岁为界限,大夫以下阶层的子弟若被派往边塞修城墙,无一例外都要前去。一般而言,服役期为一个月,一年四次。不过遇到紧急情况,朝廷会延长服役期,甚至一年内多次征发。 对于徭役的报酬,秦朝初期还算公道,规定一天给予八文钱,扣除两文钱的食宿费。当时秦朝一钱可以买两斤米,八文钱算是不小的收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下层官吏的层层盘剥,后来的徭役实际上变成了无偿劳动,每天还吃不饱饭,难怪百姓们避之唯恐不及。 秦律对逃避徭役的行为有着细致的分类。官府下令征发徭役后立即逃亡、不去报到的行为称为"逋事";而已经参加检阅、共同吃过口粮或到达服役地点后才逃亡的行为则为"乏徭"。这两种行为都会受到严厉处罚。岳麓秦简记载,逃亡超过一年被抓获的,以"阑亡罪"处以耐刑;逃亡不满十二个月的,则为"将阳亡",系为城旦舂,并需补完逃避的劳役。"乏徭"者还将受到每日二十二钱的额外惩罚。 面对如此严苛的制度,古人发展出了各种智慧的对策。最直接的方法是塞钱给征调的官吏。在隋唐时期,这甚至成为一种正规手段。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度中,"庸"就是每年服20天的徭役,遇到大事则加15天。不想服役的百姓可以缴纳绢布作为替代。 除了金钱开路,展示一技之长也是避免重活的好办法。如果你算盘打得快,可以去当会计;字写得好,可以给官府文书打下手。这些工作比修城墙、运送后勤要轻松得多。东晋时期,还流行另一种方式:投靠士族豪门。依附于大家族后,不仅能逃避赋税,还能躲过徭役。
古代的徭役是做啥的?为何被征便是九死一生,徭役真有那么可怕吗? 天色尚未破晓,一
戴梦维沐沐
2025-05-16 23:11:54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