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档节目上,一位年轻男演员当众“开炮”:自己演男一号才拿4000元片酬,而老戏骨李雪健只拍了4天就赚了几十万。话里满是不服,台下议论纷纷。这事儿一出,演艺圈的片酬争议又被推上风口浪尖。可李雪健只淡淡回了句“用作品说话”,就把风波压了下去。 李雪健不是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也不是一夜爆红的幸运儿。1973年,19岁的他当兵入伍,1977年考进空政文工团,才算迈进演艺圈。1980年,他演话剧《九·一三事件》里的林彪,拿了个梅花奖,算是崭露头角。后来1990年,电视剧《渴望》和电影《焦裕禄》让他火遍大江南北,金鹰奖、金鸡奖、百花奖拿到手软。可这些成绩,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拍《焦裕禄》那会儿,李雪健为了演好这个基层干部,每天就啃水煮白菜,硬生生瘦了20多斤。他还跑去河南兰考,蹲在焦裕禄干活的地方,跟当地人聊,跟焦裕禄的家人聊,就为了把角色吃透。这种拼劲儿,换来的是一部让人看了就掉泪的电影,也让他在圈里站稳了脚跟。1998年,他演《水浒传》里的宋江,又是一波热议。有人说他演得太软,有人说他不像大哥,但他没被这些声音吓退,反而更较真儿地磨角色。 2000年,李雪健查出鼻咽癌,这对他来说是个大坎儿。治疗期间,他没歇着,一边扛着病一边拍戏。康复后,听力和嗓子都不如以前了,可他还是没放下演戏这行当。2012年,他在《开讲啦》节目里聊这些经历,台下观众都听愣了。结果互动环节,那年轻演员跳出来质疑片酬,说自己男一号才4000元,李雪健4天几十万,太不公平。 李雪健没发火,也没摆老资格,就淡淡地说:“没有作品,谈名气就是空话。演员值多少钱,观众说了算。”他还顺手提了提自己早年的事儿:“我拍《渴望》的时候,50集才8000元,一集160元,那会儿我已经拿过梅花奖了。” 李雪健想说,片酬不是天上掉的馅饼,是靠作品和口碑一点点攒出来的。他几十年的苦熬,从跑龙套到拿大奖,每一步都踩得实实在在。年轻演员看见他4天赚几十万,眼红了,但没看见他背后几十年是怎么过来的。 演艺圈新人起步确实难,片酬低得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男一号4000元,听着是寒碜了点,可能剧组预算紧,也可能他当时还没啥名气,市场就这样定价。可他拿这事儿怼李雪健,就有点找错方向了。李雪健的高片酬,不是靠耍大牌,而是靠一部部戏攒下的信任。你没那资历,没那作品,片酬自然上不去,这圈子就是这么现实。 其实这事儿背后,还能看出演艺圈的一些毛病。新人待遇低,老戏骨片酬高,这差距有时候确实离谱。行业里也不是没问题,比如资源分配不均,流量明星动不动几千万,实力派演员却未必拿得匹配。但李雪健的例子告诉大家,抱怨没用,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年轻演员与其盯着前辈的钱包眼红,不如琢磨怎么把戏演好。 李雪健的高片酬,真不是白来的。他拍戏那股认真劲儿,圈里圈外都服气。比如《焦裕禄》里的减肥,《水浒传》里的钻研,都是拿命在拼。他不是靠炒作,也不是靠后台,就是靠演技和态度。观众认他,制片方也认他,所以他值这个价。那年轻演员呢?4000元是少,但你得先问问自己,演得咋样,观众买不买账。 这圈子里,片酬高低从来不是秘密,但真正能站住脚的,还是那些有作品的人。李雪健用几十年证明了这点。他不是靠嘴上功夫,也不是靠运气,就是靠实打实的戏。那句“用作品说话”,听着朴实,其实是给所有演员上的课:想拿高片酬,先拿出让人服气的作品,别光盯着钱眼红。 李雪健不浮躁,不炒作,踏踏实实演戏,几十年如一日。那年轻演员呢,可能当时气头上说了过头话,但也未必是坏人,就是年轻,没看透这行的规矩。 参考资料 李雪健.中国文艺网
这就是格局呀!5月15日,董宇辉在直播间卖小天才手表,手表全部卖完后,董宇辉
【31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