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越南要想替代中国大陆
还是很困难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转发: 1.越南工程师的技术还较为薄弱。现在越南都是中国的工程师、设备和工厂直接过去,相当于越南就是中国的一个省的“外溢”。干活的都是同一批人,而本地员工还只能做一些执行类和操作类的工作,短期内无法替代技术层面的工作。
2.越南的很多红利正在消失。2024年越南的各种劳动力价格、房价,都已有很大幅度的上涨。在当前中国仅转移了一点产能的情况下,河内与胡志明市周边工业用地的租金价格已经超过上海和深圳。这样夸张的涨幅,让当地的要素价格完全承受不住。
3.文化差异。相比中国工厂常见的高强度、弹性用工模式,越南的劳动力管理方式更加注重个人生活和福利保障。比如,在硬件制造领域,生产有明显的周期性,高峰期需要迅速扩招,淡季则人员需求下降。
在中国,许多工人愿意以短期合同工或临时工形式工作。而在越南,工人往往享有更好的劳动条件,大多数人每天可以回家而非集中住宿,工厂管理也更少采用军事化手段。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在短期内难以被取代,我们根据采访与调研,总结出了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制造经验的深度积累。以深圳为代表的制造重镇,几十年来一直承接全球电子产品代工任务。许多工厂有着20年、30年甚至40年的专业生产历史,并形成了极高的分工与专精程度。比如某家工厂只做遥控器,另一家则只做电视机背板。这种深度不是简单复制一条生产线就能学会的。
第二,完善而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上下游公司,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成熟的“果链”公司。比如在中国造手机,从镜头、芯片、模组到外壳、电池、包装盒,都可以在同一省份完成。这在世界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反观东南亚国家,即便有生产线,也必须大量依赖从中国进口元器件。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我想把工厂从中国迁出,搬到其他国家。”因为不论搬到哪个国家,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都应该是:
原材料从哪里来?是就近获取,还是仍然要从中国进口?这正是目前许多越南工厂所面临的常见情况:它们使用越南劳动力,提单上显示的也不再是中国了,而是越南出口公司。但它们的原材料从哪里来?比如塑料、零部件、IC芯片、引擎或者产品模具,这些原材料往往仍然来自中国。
第三,高素质的劳动力结构。在中国的大城市,拥有本科甚至硕士学历的工人并不罕见,许多人能够胜任一线管理、工程调试、流程改进等复杂环节。这使得当产品出现突发问题时,现场人员可以及时沟通、解决,大大提升了生产稳定性。
第四,文化与工作意愿的差异。由于印度和越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大国,所以它们的工人对高强度的工作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各种因素相加,导致生产效率不如以前。
备注:彭博社4月13日引述匿名知情人士报道,苹果目前在印度生产20%的iPhone手机。摩根大通预测,到2025年,越南将承担全球AirPods组装量的65%以及iPad组装量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