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00亿建大型粒子对撞机,杨振宁指出:“就算建成,也是给外国人做“嫁衣”,不如把这2000亿元用在基础教育上,才是真正的‘钱花在刀刃上’!”中科院院士王贻芳却说:“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 2016年,一场关于“中国是否应投入两千亿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的话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一边是诺贝尔奖得主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表示坚决反对,另一边是中科院院士王贻芳拍桌子喊“必须建”。两位顶尖的科学家针锋相对。 为什么他们会在这件事上有如此大的分歧呢? 杨振宁主打的是务实主义,他说话也不绕弯子:“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山区孩子上学的问题都还没解决,拿两千亿搞对撞机太离谱。” 在他看来,以目前中国的情况来说,教育、医疗、环保等民生问题才是当下的重点。 他还以美国之前超导超级对撞机的失败举例,这个项目因为预算失控而被终止,数十亿美元直接打了水漂。 此外,两千亿元的投入可能挤占其他基础科学领域的经费,比如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等,而且短期内基本看不见经济回报。 但王贻芳却对此表达了不同的看法。 王贻芳认为对撞机建设涉及低温超导、精密机械、抗辐照芯片等前沿技术。他估算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一期仅需三百六十亿元,而且还能推动国产化技术突破,反哺医疗成像、交通等领域。 而且从科学角度出发,王贻芳主张希格斯粒子的深入研究,可能揭示暗物质、宇宙起源等终极问题。 中国如果能建成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那么将会成为全球高能物理中心,以此吸引数千名国际顶尖科学家,形成科研集群效应。 对此,杨振宁却认为这正暴露了中国人才短板的问题。中国高能物理领域的世界级学者,占比不足2%,即便对撞机建成,主导研究的仍将是外国科学家。 到那时候,中国并不是中心,反而更像个“科研外包基地”。 同时杨振宁还指出了目前技术依赖的问题。像那些核心设备比如超导磁铁、真空泵等,目前都还依赖进口,技术自主性不足。 而对于对撞机的科学价值杨振宁也表示存疑,他认为高能物理的“黄金时代”已过,标准模型趋于完善,而超对称粒子等理论仅为猜想。即便发现新粒子,也可能仅验证既有理论,难以实现颠覆性突破。 对此王贻芳又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际合作是具有战略价值的。 中山大学团队参与欧洲LHC实验并获“科学突破奖”的案例表明,国际合作能提升中国科研话语权。对撞机可打破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跟随者”角色,转向“引领者”。 双方虽然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但视角全然不同。杨振宁担忧“面子工程”浪费资源,王贻芳追求“科学制高点”。 杨振宁的立场体现的是“当下优先”的务实思维,认为目前中国城乡、区域的教育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需要资金去优化教育公平。 而王贻芳则着眼“未来投资”,认为基础科学是科技强国的基石,正如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虽争议重重,却为同步辐射技术应用奠定基础。 而这也暴露了发展中国家共同的难题,有限的资金,到底该优先砸向星辰大海,还是先解决眼前的困境? 不仅两位科学家吵得不可开交,连网友们也下场一起辩论起来了。 支持杨振宁的人认为:“在这种信息时代,有些山区的小学连电脑都没有,花两千亿找粒子不如先给每个学校配台电脑。” 而力挺王贻芳的人也不甘示弱:“当年搞两弹一星也有人嫌贵!没有大科学装置,中国永远当不了科技老大!” 欧洲FCC对撞机计划2035年开建,中国要是现在不行动,未来可能彻底出局。虽然到现在这个事还没定论,但似乎已经有些端倪显现。 今年初,国产超导磁铁已通过实验室测试,有望打破国外垄断。而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撞机仍在候选名单。 回头看看,这场争吵恰恰证明中国强大了。 要是搁几十年前,谁敢想我们能讨论要不要建对撞机?无论是杨老的“民生优先”,还是王院士的“科技突围”,本质上都在为国家找最优解。 说到底,这不是一道“建或不建”的是非题,而是“何时建、怎么建”的策略题。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
“一定要建,不建中国将落后30年!”2016年,杨振宁曾顶着骂名,极力反对花20
清风明月英雄
2025-05-16 08:42:50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