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15 13:42:24

1937年,地主王学文发现一20岁女兵躺在家门口,见四下无人,他一下将女兵扛到了炕上。谁料,女兵解开衣襟,王学文震惊:“怎么会这样……”

河西走廊上,马家军的骑兵铺天盖地而来,马蹄声震天动地。

红军西路军且战且退,弹药越打越少,粮食几近断绝,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战士们的棉衣早已破烂不堪。

吴仲廉挺着八个月的大肚子,艰难地跟随部队撤退。

每走一步,腹中的胎儿都在剧烈颤动,她是湖南宜章人,曾给毛主席做过书记员。

丈夫曾日三是红九军政治部主任,此刻正在前线浴血奋战。

甘肃临泽,河沟张家庄。

吴仲廉再也走不动了,阵痛像潮水般袭来,战友们围成一圈,挡住呼啸的寒风,没有接生婆,没有热水,甚至连一块干净的布都找不到。

在冰天雪地里,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

炮声越来越近,马家军的追兵就在五里之外,部队必须立即转移。

吴仲廉看着怀中的婴儿,心如刀割,带着孩子行军,等于判了孩子死刑,不带孩子,自己能活着回来吗?

张家庄有个叫王学文的民团队长。

虽说是地主出身,但在当地口碑不错,没有欺压过百姓,吴仲廉决定赌一把。

吴仲廉抱着孩子,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王家走去。

产后的身体虚弱至极,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息,风雪迷了眼,她几次差点摔倒。

终于看到王家大院的轮廓,就在这时,她的腿一软,整个人栽倒在雪地里,怀中的婴儿发出微弱的哭声。

王学文正准备关门睡觉,隐约听到了婴儿的啼哭,提着灯笼出门查看,发现雪地里躺着一个女人,怀中紧紧抱着个婴儿。

"快来人!"王学文大喊。

家丁们七手八脚地把母子俩抬进屋,妻子秦莲赶紧烧水,给产妇喂了些热粥。

吴仲廉醒来后,开门见山:"我是红军,孩子的父亲在前线打仗。我必须归队。"

王学文手中的茶碗,差点掉在地上,收留红军,在马家军的地盘上等于找死。

"求求你们,收下这个孩子。"

吴仲廉哽咽了,"我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回来见他。"

秦莲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眼圈红了,她自己也有孩子,最懂母亲的心。

王学文沉默了很久。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马家军杀人不眨眼,尤其是对待红军和同情红军的人。

"孩子叫什么名字?"秦莲问。

"就叫王继曾吧。"吴仲廉说,"他父亲姓曾,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王学文终于点了头,第二天一早,吴仲廉就走了,临别时,她跪在王家夫妇面前,磕了三个响头。

对外,王家宣称秦莲生了双胞胎。

消息很快传到了马家军那里,有人告密说,王学文收养了红军的孩子。

马家军来了,王学文被五花大绑带走,在县城的大牢里,他挨了一顿毒打,皮鞭抽在身上,皮开肉绽。

王学文咬紧牙关,一个字也不说。

最后,因为没有确凿证据,王学文被放了回来,但监视却从未停止。

秦莲害怕了,她带着王继曾和自己的孩子,躲进了后山的破庙里。

山里的日子苦不堪言。

没有粮食,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孩子们饿得直哭。

最痛苦的是饥荒那年,王家自己的儿子病倒了,最后活活饿死在秦莲怀里。

秦莲抱着死去的孩子,哭了三天三夜,从那以后,她把所有的母爱都给了王继曾,在她心里,这个孩子就是她的亲生骨肉。

1950年,天变了,吴仲廉开始寻找儿子。

她的丈夫曾日三,早在1937年的战斗中牺牲了。

她自己也被马家军俘虏过,后来被党组织营救出来,如今她已改嫁给江华。

通过组织的帮助,吴仲廉找到了王学文一家。

十三岁的王继曾已经长大,当他知道要离开养父母时,死死抱着秦莲不肯松手。

"娘,我不走!"

秦莲泪如雨下:"傻孩子,那是你亲妈。跟她走吧,她能给你更好的生活。"

王学文红着眼睛,拍拍孩子的肩膀:"记住,你姓王,也姓曾,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做个正直的人。"

临别时,吴仲廉送给王家六百元钱和一面锦旗,锦旗上绣着四个大字:"恩重如山"。

她跪在王家夫妇面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儿子,这份恩情,我一辈子都还不清。"

后来,吴仲廉把王学文夫妇接到杭州,供养他们的晚年。

王继曾长大后,经常回临泽看望养父母。

每次回去,他都会在那个飘雪的冬夜驻足。

那里,曾经有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生存,做出了最艰难的选择,那里,也有一对夫妇冒着生命危险,给了一个陌生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许多年后,当地的老人还会讲起这个故事。

讲一个地主如何,收养了红军的儿子,讲一个女人如何在最危险的时候选择了善良。

仇恨会消散,硝烟会远去。

但人性中那些闪光的东西,却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0 阅读:113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