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顶铜尊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

小史论过去 2025-05-14 19:46:56

1975年,一顶铜尊正要被送往日本展览。装箱前,专家马承源被它奇特的造型所吸引,伸手在内部摸了下,意外发现里面刻着一篇铭文,而里面出现的四个大字,瞬间让无人问津的铜尊成了国宝级文物。 1975年那会儿,中日刚建交没多久,两国想搞点文化交流热闹热闹。于是,国家文物局牵头,筹备了一场“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打算把咱们的好东西拿去日本亮亮相。这事儿交给了马承源,一个对青铜器特别有研究的专家。马承源接到任务后,立马全国跑,凑了100件一级文物,个个都是中华文明的硬货。 在这堆宝贝里,有一件陕西宝鸡挖出来的青铜尊挺显眼。东西不小,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千克,造型像个“亚”字,脖子长,肚子鼓,底下是个高圈足。表面刻满了兽面纹,眼睛瞪得老大,爪子尖得吓人,旁边还有雷纹衬着,看着就威风。这铜尊被挑中,准备送去日本。 东西运到北京后,马承源在故宫武英殿做最后检查。轮到这件铜尊时,他心里犯嘀咕:这么大个礼器,不可能没点来头吧?他干这行多年,知道这种规格的玩意儿多半有铭文讲来历。于是,他上手摸了摸外面,没啥特别的,又把手伸进去,在底部一顿搓。嘿,还真有东西!手指头感觉到了刻痕,他赶紧让人清理铜绿和泥土。 清理完一看,铜尊里面刻着122个字,讲的是西周早期周成王五年迁都的事儿。关键是,里面有“中国”两个字!这可是目前挖出来的最早写“中国”的东西,直接把中华文明的根儿往前推了一大截。铭文还说了迁都洛邑的细节,把史学界吵了好多年的问题给坐实了。更牛的是,这铜尊还是西周早期第一件能确定年份的青铜器,历史价值爆棚。 这下不得了,马承源赶紧上报国家文物局,说这东西不能送出去,得留下来好好研究。领导一听,也觉得这事儿大了,果断把铜尊从展览名单里撤了,还给它起了个名儿叫“何尊”,因为铭文里提到铸它的人叫“何”。从那以后,何尊就成了国宝,马承源也因为这发现出了名。 何尊留下来后,故事还没完。1980年,国家文物局又搞了个“伟大的中国青铜器展”,准备去美国秀一把。美国那边听说何尊的事儿,死活要把它加进名单,还给开了3000万美元的保险单。这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够看出这东西在国际上的分量。1980年4月,展览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开幕,何尊一亮相,观众和学者都炸了锅,工艺牛,故事更牛,讨论得热火朝天。 不过,老出国展览也不是事儿,怕伤了文物。后来,国家文物局干脆把何尊列进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名单,彻底留在国内保护起来。1982年,中国邮政还把它印上了第一套文物纪念邮票,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了这宝贝。1988年,马承源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看何尊,说这是“镇国之宝”,这话一点不夸张。 说说马承源这人吧,1927年生的,浙江人,从小就喜欢历史,爱攒古钱币。1946年中学时入了党,干过地下工作,后来被国民党通缉,跑去苏北培训。1949年回了上海,投身新中国建设,1952年从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在教育局和工厂干了几年,1954年进了上海博物馆,一头扎进青铜器研究里。他这辈子就爱这行,严谨又热情,发现何尊是他事业的高光时刻。 现在,何尊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放着,每年一堆人去看。灯光打在它身上,那铭文就像在讲三千年前的老故事。这东西不光是文物,更像个见证,告诉咱们中华文明有多悠久。马承源2004年去世了,77岁,他留下的遗产不只是何尊,还有对文化保护的那份心。 其实想想,1975年要不是马承源多摸那一把,何尊可能就默默去了日本,埋没在展览堆里。这事儿挺接地气的,一个专家的直觉,愣是挖出了国宝。历史有时候就这么奇妙,一件东西,几秒钟,就能改写一切。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