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妻子冉莹颖分享二儿子皓皓的身高干预经历,引发公众对儿童生长发育话题的关注。据其透露,11岁的皓皓身高仅136.6厘米,经营养专家评估,结合父母遗传因素,其靶身高可能为172厘米,而孩子本人希望长到180厘米。在医生建议下,冉莹颖选择为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三个月后身高增长2.4厘米。这一案例既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成长的焦虑,也引发了关于生长激素合理使用的讨论。 冉莹颖此前曾透露,皓皓自8岁后身高增长缓慢,与大2岁的哥哥差距明显。2024年12月,她带孩子就医时,医生指出若错过最佳生长期,未来长高难度较大,建议采用生长激素干预。经过三个月治疗,皓皓身高提升2.4厘米,冉莹颖在2025年3月发文分享经验,提醒家长关注孩子成长关键期:3-4岁、青春期开始及青春发育期,强调早发现早干预的重要性。 公开资料显示,冉莹颖与邹市明育有三子,大儿子邹明轩曾因参加《爸爸去哪儿》被大众熟知。作为运动员家庭,邹市明夫妇对子女身体素质的关注尤为突出,但二儿子的身高问题仍让他们陷入焦虑,最终选择医疗手段介入。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关键激素,通过促进骨骺端软骨细胞增殖实现长高。临床使用的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与人体自身分泌成分一致,但专家强调其适用范围严格,需排除疾病因素后谨慎使用。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倪鑫指出,遗传因素决定70%的身高潜力,后天因素(营养、运动、睡眠、环境)占30%。他特别提醒,生长激素并非“增高神药”,滥用可能导致骨骺过早闭合、性早熟等风险,反而影响最终身高。“家长应理性看待身高,不是越高越好。”倪鑫强调,盲目追求身高可能忽视孩子整体健康,正确做法是通过专业医疗评估,在明确适应症(如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等)后,由医生指导规范使用。 孩子身高增长缓慢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内分泌异常、代谢性疾病等。专家建议,家长若发现孩子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如年增长不足5厘米),或长期坐在班级前两排、衣服裤子长时间不用更换尺码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而非盲目跟风使用生长激素。 事实上,除医疗干预外,后天环境对身高的影响同样关键。均衡饮食(尤其保证蛋白质、钙摄入)、充足睡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旺盛)、适度运动(如跳绳、篮球等纵向运动)均有助于挖掘身高潜力。对于骨骺尚未闭合的孩子,科学管理生活方式往往能在遗传基础上实现“增长最大化”。
邹市明冉莹儿子想长180cm,专家称很难
芊芊看娱乐
2025-05-14 00:03: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