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美国一名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错误地将1兆欧的电阻器当成了1万兆欧的电

混沌于浮云 2025-05-12 19:23:00

1956年美国一名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错误地将1兆欧的电阻器当成了1万兆欧的电阻器,装在了记录器上,结果,记录器电路产生了节奏如同人体心跳的信号。自此,全球十个最伟大的工程学发明之一诞生了…… 威尔逊·格雷特巴奇1919年9月6日出生在纽约布法罗,家里不算富裕,爸是建筑承包商,妈做秘书。小时候他就爱鼓捣东西,收音机、家电器没少被他拆开研究,动手能力从小就强。中学在布法罗的西塞尼卡高中读完,对科学挺上心。二战时,他加入美国海军当无线电员,修设备、搞技术,压力山大,但也练就了一身硬本事。战后1945年退役,他靠《退伍军人权利法案》进了康奈尔大学,1950年拿下电气工程学士学位。那会儿他已经有五个孩子,在学校里算是个“名人”。 毕业后,他在1952到1953年给康奈尔航空实验室打工,干助理工程师,接触了不少前沿项目。后来又跑去布法罗大学读硕士,1957年毕业,还留校当了助理教授,教电路设计和电子学。他讲课特别带劲,喜欢拿实例点燃学生的兴趣。这段学术经历给他后来的发明攒下了不少资本。50年代中期,他开始琢磨电子学怎么帮医学解决问题,尤其是心脏病。当时心律失常的治疗设备又大又麻烦,他跟来康奈尔的医生聊过,听说完全性心传导阻滞很棘手,就想着能不能搞个小玩意儿解决这事。 1956年,格雷特巴奇在布法罗大学的实验室捣鼓一个记录心音的振荡器。他按图纸装电路,需要个10千欧的电阻器,结果随手从盒子里抓了个1兆欧的,没细看就焊上了。这电阻值差了100倍,接上电源后,他盯着示波器,本想看心音波形,却冒出一串每秒一次、1.8毫秒的脉冲,跟心跳节奏一模一样。他愣了一下,赶紧查电路,发现是电阻搞错了。这误打误撞的脉冲让他脑子一亮:这不就能刺激心脏跳动吗? 当时的心脏起搏设备都是外置的,又笨重又疼,他觉得这发现能改写历史。他记下数据,找来布法罗退伍军人医院的外科主任威廉·查达克聊这事。查达克觉得靠谱,俩人一拍即合。接下来的两年,格雷特巴奇在家谷仓改的工作室里没日没夜地干,目标是把这东西做成可植入的小设备。难点在小型化和安全性,他试过胶带、环氧树脂,最后发现金属壳又耐用又安全。1958年,他搞出第一代心脏起搏器原型,用汞电池供电,两个晶体管加变压器,封装好后连上电极。 他和查达克拿狗做实验,植入后狗的心跳跟脉冲同步,效果拔群。1960年5月7日,查达克在医院给一个77岁的心传导阻滞患者装上了这玩意儿。手术成功,患者心跳稳了,又活了18个月。这一下,可植入式心脏起搏器正式登场,成了心脏病治疗的大杀器。 起搏器火了,但汞电池只能撑两年,换电池还得开刀,太折腾。60年代末,格雷特巴奇开始研究新电池,最后整出了锂碘电池。这电池能量高、自放电少,能跑十年以上,患者少遭罪,生活质量也上去了。1970年,他开了家公司,叫威尔逊·格雷特巴奇有限公司(后来改名Greatbatch公司),专做锂碘电池和医疗设备零件。公司发展得贼快,电池不光用在起搏器,还进了除颤器、神经刺激器,成了行业顶流。 格雷特巴奇没闲着,手握325项专利,脑洞大得很。他还搞过艾滋病研究工具、植物燃料,甚至支持氦聚变研究。72岁生日那天,他造了艘太阳能独木舟,开着跑了纽约指湖160英里,活力满满。晚年他爱教育,跑了几千所学校和博物馆讲发明,2006年眼睛不好了还让秘书念论文指导学生。2009年,他捐了1000万美元给教育和文化项目,比如霍顿学院的音乐研究生项目。 他拿奖拿到手软:1986年进国家发明家名人堂,1990年得国家技术与创新奖章,1996年拿莱姆森-麻省理工终身成就奖。起搏器还被评为过去50年两大工程贡献之一。2011年9月27日,他在纽约威廉斯维尔家里去世,92岁。他的自传《起搏器的诞生》2000年出了名,讲了他咋把错误变成奇迹的过程。现在,起搏器救了几百万人,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后人。

0 阅读:1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