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开国大将陈赓大将去世后,夫人傅涯为他守节49年没有再嫁,然而她临终前

品古观今呀 2025-05-10 09:49:00

1961年,开国大将陈赓大将去世后,夫人傅涯为他守节49年没有再嫁,然而她临终前,竟对子女说:“我死后,不要和你爸爸合葬……”

1918年,傅涯出生在江西景德镇,原名傅慧英。

傅慧英的父亲早年当过师爷,但是由于家中子女众多,所以一家人的生活很是拮据。

上小学时,傅慧英就和同学一起上街为东北死难、流亡的同胞募捐,中学时参加罢课、游行。

而让傅慧英真正走上革命道路的,则是因为大哥的影响,她的大哥傅森早年在林伯渠先生的引导下成为共产党员,通过大哥,傅涯了解了革命圣地延安。

这对那个年代的女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除了要有思想意识的崛起,还要有置生死于度外的胆量。

傅慧英便是在这个时候,将名字改为了傅涯。

1938年,傅涯进入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提升党政知识。经过2个月政治课、6个月军事课的训练,傅涯顺利毕业,并成功加入抗大总政文工团。

1940年,入文工团已经两年的傅涯,俨然成为了团里的名人,常常担任主角到各处进行表演。

这年五六月间,傅涯随文工团到陕西武乡县的蟠桃镇进行慰问演出。此时,双腿受伤的陈赓也正在蟠桃镇养伤。

有一天,傅涯去取道具的时候见到了正在养伤的陈赓,当时的陈赓正在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不经意间傅涯听得入了迷,对陈赓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直到同行的女伴喊她,她才回过神来。

傅涯后来才知道,她和陈庚的这次偶遇其实是陈庚的战友王智涛故意安排的,当时陈庚的妻子王根英去世没多久,他不想让自己的战友整日沉浸在悲痛中,所以才安排了这次相遇,他希望自己的战友能被另一个人“治愈”,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陈赓与傅涯的故事。

不久之后,傅涯所在的文艺团去到陈赓所在的部队演出。陈赓也对这个知性大方的女子产生了好感。

在两人见面的时候,陈赓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好感,直截了当地对傅涯说道:“我这个人有许多朋友,有男朋友,也有女朋友,你愿不愿意做我的女朋友?”

傅涯一听,就知道陈赓说的是自己,不过她还是犹豫起来。

因为傅涯在参加革命前,有过一个“男朋友”,她给对方写过好几封信,希望对方能来延安,不过那人只痴迷自己的研究课题,对傅涯的请求不愿正面回答,傅涯希望把两人的关系结束后,再和陈赓交朋友。

于是,傅涯告诉陈赓,“你让我再考虑考虑,最起码需要3年”。

陈赓说,你考虑三年也行。我不强迫你。陈赓当然不会为难对方,因为他自己也有誓言的,不到三年,他决不和任何人重新组建家庭。

于是,陈赓真的老老实实等了3年,在这3年中,两人会用书信的方式告知自己的近况,而陈赓因为答应过傅涯,也就从未提起过此事。

陈赓的诚挚和坦率打动了傅涯,3年到了,傅涯开心地答应了陈赓,愿意与他结婚。

1943年2月,刘伯承和邓小平腾出司令部院内的一件屋子,做为傅涯和陈赓的新房,二人经过了三年的相互考验,终于结为革命伴侣。

两年后,傅涯生下一个儿子,取名知建。这个名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因为王根英留下的陈赓的长子叫陈知非。此时已经16岁,但陈赓一直没有儿子的下落。

傅涯是个十分善良的女人,她深知知非从小就失去母亲,所以她把知非当作自己亲生儿子,对他疼爱有加,她和陈赓育有4个子女,她教导4个孩子要敬重大哥知非,所以一家人的感情深厚。

1961年,积劳成疾的陈赓在上海病逝后,很长时间,傅涯都没办法正常生活,并且她一个人还要带五个孩子,身边许多人就劝说她再嫁。傅涯全都推脱了。

她身体好一点的时候,就开始整理陈赓遗留下的手稿和日记,一字一句慢慢整理成册,终于在1982年《陈赓日记》得以出版,让别人更多的了解陈赓,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和事。

还有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傅涯还四处奔波,到处找人了解调查丈夫的前妻烈士王根英的事迹,并亲为王根英烈士写书立传。

不管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并且坚持给王根英母亲寄去生活费,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

2010年1月4日,傅涯逝世,临终前,她对陈赓和王根英的儿子陈知非说,“我死后,不要跟你爸爸合葬了,让你爸爸和你妈妈合葬吧。”

尽管与陈赓相知相伴18年,尽管她深爱陈赓,但她依旧愿意成全陈赓对王根英的怀念。

在陈知非看来,他完全明白傅涯妈妈的心意,也让他想起亲生母亲与父亲那段难忘感人的爱情。

所以陈知非含着泪答应了,可他又怎么忍心,最后,陈赓和傅涯的骨灰,还有王根英的遗骨,一起被送回到了陈赓的故乡。

2010年,陈赓去世整好将近50年。阔别半个世纪之久,傅涯最终戴着丈夫送给她的胸针,与思念已久的丈夫在天堂重逢。她的一生平凡却精彩,普通而伟大。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却始终以坚强豁达的心境来直面一切命运加诸于她的坎坷,回报这个世界以爱。一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0 阅读:55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