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发射的导弹残骸图公布了!确定是中国10年前的水平! 因为其中某关键组件标注2015年7月生产日期且采用中文标识。有观点将其与“中国10年前的技术水平”直接关联,事实上,军事装备的技术评估需结合系统集成能力综合考量,单一部件的生产时间难以代表整体性能。 2015年前后,中国导弹技术已进入快速迭代期。以东风-21D反舰弹道导弹为例,其末端制导精度达米级,具备对移动航母的精确打击能力,被国际智库称为“区域拒止体系”的核心装备。同期列装的红旗-9B防空导弹,射程突破200公里,抗饱和打击能力跻身全球前列。这些技术成果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工业水准,更为后续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国际军工发展规律看,成熟技术的沿用与改进是常态。美国“民兵-3”洲际导弹自1970年首飞,至今仍通过更换制导系统、推进剂延长服役周期;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则融合了上世纪末的固体火箭技术与新型乘波体设计。中国军工同样注重“技术沉淀与创新结合”——2015年生产的组件,可能经过材料升级、软件优化等适配,在新型导弹系统中承担特定功能,而非简单复制十年前的技术状态。 现代导弹作战依赖预警、指挥、突防等多环节协同。即便某组件生产于2015年,其与新型导引头、数据链的整合能力,仍可能使整体性能实现跃升。正如智能手机芯片制程虽不断进步,但早期处理器通过系统优化仍可在低端机型中发挥作用。军事装备的“水平”从来不是单一时间点的切片,而是技术积累与实战需求动态平衡的结果。 看待此类话题,不妨跳出“唯时间论”的误区。中国军工的进步有目共睹,而十年前的技术成果,恰恰是今日突破的基石。在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中,理性看待装备发展规律,或许比简单贴标签更有意义。
一旦中美开战,美国先摧毁中国工业?中方反制美国无法接受。未来的某一天,如果中美开
【17评论】【24点赞】
会飞的鱼和雨
保养的挺好,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