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我国截获日军电报,可专家研究好几天就是解不开,随后向华罗庚求助。华罗

时说历史 2025-05-09 08:44:29

1943年,我国截获日军电报,可专家研究好几天就是解不开,随后向华罗庚求助。华罗庚仅用一晚便破解密码,挽救了昆明几十万人的性命。

这一天,国民政府兵工署的署长俞大维急冲冲地找到华罗庚,他现在非常需要这个数学天才的帮助,这不仅关乎着战势,更关乎着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命。

他前段时间截获了一则日军电报信号,因为升级改编过,无规律可循。破译组苦思冥想多日,都没有一丝进展。

如果是重要情报,对于我国正确决策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让我们在战场的局势上力挽狂澜。所以,俞大维的破译小组此刻就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

为了不贻误战机,俞大维想到了他的哈佛校友华罗庚,他在数学上的造诣非常深厚,或许他能帮助自己答疑解惑呢?

华罗庚看到俞大维时非常惊讶,到底是什么密码竟然能难倒一个哈佛的高材生?华罗庚非常爱国,他深知数学和密码的关系,现在国家有难,他不能置身事外。

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他就决心和祖国共患难,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

这份情报不能耽搁,多一秒就多一份危险,华罗庚听俞大维说完,就关上门,投入了密码破译工作。为了不让思路中断,他要求所有人在此期间不能打扰他。

房间内,华罗庚看着那一串数字,在纸上唰唰唰地写着,整个房间里非常安静,只有铅笔声和华罗庚自己的呼吸声。

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推算公式,华罗庚连水都不敢喝,门外的人更是一点声响都不敢发出,生怕打断华罗庚的思路。

华罗庚一直在忙碌着,他的眉头紧锁,看来这次日军的密码确实有难度。但是他必须尽快破出来,说明日军在用此传递极其重要的情报。

如果再晚一些,国家遭受的损失不敢想象。大半夜过去了,俞大维在外面也是坐立难安,华罗庚到底进行到哪一步了?

他特别想问,但当手放在门上时又收回了。等待是一件焦急的事情,他相信华罗庚此刻在里面也是心急如焚。

天快亮了,一声清脆的开门声让俞大维一个箭步冲上去,他看着华罗庚那张略带疲倦的脸,还有手里撰着的那份电报及房间里那一大沓草稿,想要张口,然后欲言又止。

当看到华罗庚的笑容时,他才彻底放松了下来。紧接着就是华罗庚欣喜若狂地声音:“我破解出来了!”

华罗庚破译的这份电报的意思是日军即将对昆明、重庆等展开大规模轰炸。这个消息非常及时,俞大维还没来得及道谢,拿着破译的电报一溜烟就消失不见了。

原来这边有很多人也一夜未眠,他们都在等着俞大维的译文。当知晓内容后,我方部队立刻加强部署,防患于未然,让日军的阴谋落空。

这次多亏了华罗庚,他挽救了几十万人的生命。为了谍报的保密性,大家都会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密码,这样敌人不易破译,我方也可以处于主动地位。

敌人也是这样的,前期就是因为他们的密码多次被我们破获,作战部署一览无余,只能在战场上连番失利。

所以他们把暗码加密,就是想让我们遇到破译瓶颈,知难而退。我们如果获取不了有价值的情报,就不能正确决策,就干预阻止不了他们的暴虐行径。

可见那时候谍报战非常重要,稍不留神,就可能一败涂地。它就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只要可以破解,就能像华罗庚那样救下一座城。我方也能抢占先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1936年,华罗庚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这是他人生难得的机遇。可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华罗庚果断放弃学习,毅然回到祖国抗日救国。

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但是因为家庭人口众多,他微薄的薪水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崇高理想和雄心壮志。

因为他对数字有超乎常人的敏锐性,他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抗日战争中,他没有食言,回国后的华罗庚利用教学之余,进行走访和研究。

通过推演和测算,用数学帮助我国解决了很多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效益,还让我国在数学上颇具威望。

华罗庚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和发展,留下了十部巨著和学术论文150余篇,在数学科学事业上卓著。

0 阅读:50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