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离谱科举:中举后先挨一刀,否则功名作废 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里,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中举,步入仕途。可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好不容易中了举人,也还不能高兴得太早——想真正踏入官场,还得先挨上一刀,自宫成太监!这听上去比小说还离谱的规定,却是实打实发生过的历史,背后藏着的是南汉后主刘鋹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统治逻辑。 刘鋹这人,打小就生长在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他爹南汉中宗刘晟,为了巩固皇位,一口气毒杀了好几个亲兄弟,朝堂上也是血雨腥风,忠臣良将说杀就杀。这样的成长环境,让刘鋹对人性、对权力产生了极度扭曲的认知。他觉得,大臣们一个个都有家室,心里肯定装的都是自家妻儿老小,哪还能一门心思为皇帝、为朝廷卖命呢?只有那些没了“后顾之忧”,斩断了世俗牵挂的太监,才能全心全意对自己尽忠。 于是,一道荒唐至极的诏令就这么诞生了:凡是科举中第的举人,想要入朝为官,必须先自行阉割;就连那些已经在官场任职,渴望晋升的官员,也逃不过这一刀。诏令一下,整个南汉都炸开了锅。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来说,这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传统的儒家观念里,自残身体那可是大不孝的行为,可现在,想要实现抱负、光宗耀祖,却得先挥刀自宫,这让很多人陷入了两难的绝境。 但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了,不少人咬咬牙,还是选择了妥协。一时间,南汉国内的“阉割生意”火爆起来,甚至催生了一批所谓的“专业人士”。一些人看准商机,操起刀子,干起了帮人净身的营生,还打出“三日止血、七日下地”的广告,靠着这血腥的买卖赚得盆满钵满。 在科举考场上,原本应该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场景,放榜后却变成了一片惨叫。新科举人们被押到指定的地方,被迫接受净身手术,哭喊声不绝于耳。曾经,他们怀揣着治国安邦的理想,在考场奋笔疾书,如今却要遭受这般身心的折磨。 随着这股“自宫当官”之风愈演愈烈,南汉朝堂上的景象也变得无比诡异。满朝文武,上至宰相,下到县令,几乎全是太监。朝堂议事时,不再是洪亮的声音讨论国政,而是一片尖细的嗓音,叽叽喳喳,仿佛走进了一个怪异的“太监王国”。据记载,南汉后期,宦官人数竟多达两万余人,这还不算那些净了身却没能捞到官职的倒霉蛋。 在刘鋹看来,自己的这招“妙棋”,成功打造了一个忠诚于自己的官僚体系。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些被阉割的官员,虽说没了家庭的羁绊,却也没了最基本的廉耻和底线。为了保住官位、捞取利益,他们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无所不为,把南汉的朝堂搅得乌烟瘴气,百姓们更是苦不堪言。 南汉的国力在这荒唐的统治下,迅速走向衰败。当北宋的大军兵临城下,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太监官员们,根本拿不出应对之策。没有军事才能的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宋军长驱直入,南汉的江山就这样在一片混乱中轰然崩塌。刘鋹被俘后,还不知悔改,向赵匡胤进献“南汉阉宦名录”,声称这些人都是忠贞之士,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南汉举人们自宫当官的这段历史,堪称中国古代官场的一大奇闻。它是权力极端化的产物,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践踏,更是对人性的一次残酷考验。这段荒诞的历史,也时刻警醒着后人,畸形的制度只会带来社会的混乱和国家的灭亡 。
皇太极得知明将洪承畴喜欢女人,就派孝庄去劝降。孝庄说洪承畴是忠肝义胆之人,洪承畴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