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其他朝代,明代的外戚势力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定下规矩,后妃一般选自平民家庭出身的女子,以防止豪门望族的形成。
因此,明代的外戚除了个别人参与国事外,大多没有在政治上形成气候,而且明代的外戚在爵位上也有诸多的限制。
明代的异姓爵位含金量很高,规定“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但是外戚仍可按照古制封授爵位。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外戚的爵位也不能与功臣相比,功臣在受封时,一般都由皇帝赐予具有免死特权的铁券,外戚尽管可以位列侯伯,但不给免死铁券。
此外外戚的爵位也规定不能世袭,嘉靖以后有个别外戚蒙恩获得世袭一、二次者,但一般均出皇帝特旨而非朝廷定制。
如果和清代进行比较,明代的外戚显然在政治地位上有较大的差距,至少清代的外戚都有一等承恩公或三等承恩公的爵位,且爵位是世袭罔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