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收到了抗日烈士谢晋元的妻子的信,信上要求政府一定要把吴淞路466号的房产赠予她,因为她和尚存的67名孤军,已经吃不上饭了。
陈毅了解原委后,直接下达指示:“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其遗属应致照顾,吴淞路466号房屋一栋及墓地一段,悉仍拨归凌维诚居住使用,一般费用酌予减免。”
谢晋元的妻子叫凌维诚。
凌维诚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商人家庭,优越的家庭条件让凌维诚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还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24年,17岁的凌维诚顺利从上海务本女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东南体育专科学校学习音乐,在校期间,她学习了很多知识,吹拉弹唱样样都会。
1927年,凌维诚毕业。这一年,凌维诚在参加同学张佩珍的婚礼时认识了谢晋元。后来,在同学的撮合下,凌维诚和谢晋元谈起了恋爱。
当时,谢晋元是北伐军中的一名营长,两人相识不久后,他就回到了军中。在后来的战斗中,谢晋元受了重伤,为此他离开部队去汉口养伤,在此期间,凌维诚从上海赶到汉口照顾谢晋元。
在凌维诚的悉心照顾下,谢晋元的身体很快恢复好了,两人的感情也因此升温。为此,谢晋元向凌维诚求婚。
当凌家人知道求婚的消息后,父母对她苦苦相劝:“他可是军人,现在是什么时候,难道不怕嫁过去就当寡妇吗?”
凌维诚虽然能理解父母的心情,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她已经和谢晋元产生了感情,她就要义无反顾嫁给他。
1929年,凌维诚和谢晋元结婚。然而,两人的蜜月期都没有度完,谢晋元就要听从上级的安排调到外地去了。为解相思之苦,两人只好频繁写信。
之后,凌维诚带着孩子们一直陪着谢晋元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但是她毫无怨言敌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他们的生活更加颠沛流离了。
1936年,时任88师师部中校参谋的谢晋元,奉命去侦察日军司令部所在的地形。这个时候,凌维诚已经有了身孕,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谢晋元让她和三个子女送到了广东老家,他对凌维诚说:“战争胜利后,我来接你们回上海!”
凌维诚虽然不愿意和丈夫分开,但是为了大局考虑,她还是带着孩子们回到了丈夫的老家广东蕉岭。
没想到这次分开,竟是永诀。
回到老家的这年10月,凌维诚生下了第二个儿子继民,意为继承先辈的优良品格,这是谢晋元的嘱咐。
广东当时的风俗是男人不下田干活,公公因为年龄大了无法动弹。凌维诚就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当时谢晋元的大弟去世后留下大嫂及一个侄女,也要凌维诚照顾。这样一家8口人的吃饭问题都要靠凌维诚一个人张罗。
为了生活,凌维诚从一个大小姐变成了一个乡村农妇,各种农活她都干得得心应手。
多么繁重的生活都没有压垮凌维诚,没想到时隔一年,谢晋元牺牲的消息让凌维诚痛不欲生。但是擦干眼泪后,她依然继续支撑这个家。
谢晋元牺牲以后,国民党尽管是为其家属发放了阵亡抚恤金,却是少得可怜。连孩子们上学的费用都不够,更别提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了。
为了能够继续活下去,1941年,凌维诚长途跋涉前往重庆寻求国民政府的帮助,蒋介石宋美龄亲自接见她。
之后,国民政府给了她5万元法币抚恤金,打发她离开重庆。回到蕉岭后,凌维诚把钱给了谢晋元父亲一半,自己用剩下的另一笔钱,买了三亩田,用来自己耕作,保住一家人的温饱。
1946年3月,在安顿好老家的事情以后,凌维诚就带着4个孩子离开蕉岭,重新回到了上海。
凌维诚回到上海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立刻有人为他们母子安排了吴淞路466号靠近海宁路一栋3层楼房居住。也就在这时,流落于上海的近100名老兵纷纷找上门来。
凌维诚人美心善,看着这些老兵,她内心很不是滋味,她向他们保证:如今你们的团长牺牲了,那作为团长夫人的我就要把团长留下来的重担挑起来。
凌维诚先带领着这些老兵找到了一些日本人投降后留下的房子住了下来,掏出自己当时身上几乎全部的家当为他们购置了生活用品和食物。
想要改善老兵们的生活,仅靠凌维诚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为此她又一次去国民政府寻求蒋介石的帮助。 虽然蒋介石给了她一句“上海政府会帮助你们的”,但是事实证明政府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谁也不愿出钱出力。
眼看无望,凌维诚只好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够给老兵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最后凌维诚找到谢晋元生前好友,时任上海铁路局局长的王兆槐安排十来个士兵去当铁路警察,个别会开车的士兵去企业当司机,也有几个安排到内河航运局工作。
在凌维诚两年的奔走下,老兵们大多获得了一份能够维持生计的工作。
上海解放后,凌维诚尝试着写信给陈毅,说明了吴淞路那三层小楼的事情,请求政府允许他们继续使用。最终陈毅同意了她的请求。
凌维诚在政府关心下,先后在里弄服装厂工作,直到1973年退休。
凌维诚的坚强和善良,同许多那个时代英雄的妻子一样,令人敬佩。
forcewoo99
吴淞路4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