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6年,孙思邈急匆匆赶来皇宫为病重的皇后诊脉,却被太医们拦住了,他们说:“

爱吃凉拌菜 2025-05-07 17:01:31

公元636年,孙思邈急匆匆赶来皇宫为病重的皇后诊脉,却被太医们拦住了,他们说:“‘男女授受不亲’,只能手牵红线诊治!”孙思邈一听果断拒绝悬线诊治法,还当场给他们‘上课’。

孙思邈出生于陕西一贫苦农民家,但却是一个神童——7岁就能背千字文章,20岁更是把老子、孔子等百家学说熟记于心,还能与人侃侃而谈佛家典籍。

正因为他的博学,被北周名将孤独信赞誉为‘圣童’。

可是这样一位‘圣童’,从小却被病魔缠身,痛苦不堪。有一次家乡瘟疫肆虐,许多人因此不治而亡,他也差点命丧瘟疫之中。

见证与亲历了瘟疫的无情与可怕,他立誓学医救人。

说干就干,他开始自学医术——翻遍了古代医学家的著作,还下苦功夫努力钻研唐代以前的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等人的医学典籍。

当然,他参透了理论上的医学知识,便开始奔波在各个深山老林采药研制药,为了提升自己的医术,还四处悉心向民间高手学习,也因此练就了十八般技艺(把脉针灸、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乃至美容、养生等样样精通)

他身怀这十八般技艺救民于江湖,而且不管是贫苦人家还是权贵人家,一视同仁,来者不拒,关键是各种疑难杂症,到他这里,基本是手到病除。

正因如此,他的名字不仅传遍江湖的每个角落,也传到皇宫里。

公元636年,李世民刚登基不久,长孙皇后却病重,而太医们对此却个个大眼瞪小眼,无能为力。

这时,有人就想起了江湖‘侠医’孙思邈,便向皇上举荐。

当孙思邈急匆匆赶来皇宫进入皇后寝宫准备把脉时,却被太医们拦住了,他们说:“‘男女授受不亲’,只能手牵红线诊治!”

孙思邈被这话雷到了,进行反驳:“看病绝非儿戏,悬丝诊脉是无法确诊的!”直接拒绝。

太医们被反驳得干瞪眼,而唐太宗听了,觉得有道理,便让他亲自为皇后诊脉。

诊完脉后,他问了太医们给皇后用药情况后,想观察皇后的面色,想不到,再次被太医们拦住了,又说:“皇后何等尊贵,岂能随便让人‘观看’面容。

面对这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太医们,孙思邈实在头疼,他郑重道:“刚才给娘娘诊脉,病已断定八成,但必须观其表里,才能尽窥病势,而想要用药准确,望、闻、问、切缺一不可,不观气色,我是不敢贸然下处方的。”

他的此番话让太医们汗颜,也再次得到唐太宗的认可,便随他了。

诊治完皇后的病,孙思邈写下了处方交给太医们去抓药,这时他们看了处方只写了一个小柴胡汤后,又有话说:“柴胡是升提之药,药性过猛,不适合皇后用。”

这次孙思邈反而耐心地给他们上课:“皇后的病是因忧郁而起,肝气郁结,热邪内陷,而成血痨症。须知本草之中,奥妙莫测,处方下药须从四诊八纲综合诊断,提邪外出,柴胡可用!”

太医们听完,心服口服,灰溜溜地帮皇后抓药去了。

皇后照着处方药,吃了几日,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

皇后病一好,唐太宗也就开心了,便想留住孙思邈,让他在宫里当御医,可他心系老百姓,就拒绝了。

但很快,他又被请进皇宫了,这次生病的是唐太宗。

来到皇宫的孙思邈为唐太宗诊完脉后,竟对他提出要求:“皇上,治好你的病后,您要把龙袍赐予我,还要让皇后做我的妾,最后还要把江山让给我!

唐太宗听完这话,气得青筋暴起,脸也胀得通红,而就在这时,孙思邈猛地在他心头上扎了一针。

唐太宗立马吐出一口黑血,并晕了过去。

太医们这时又急了,孙思邈主动解释道:“皇上的病只能在怒火攻心的情况下施针,让淤血排出体外,淤血一出,再睡一觉病自然就好了,而我讲那些大逆不道的话只是为了激怒皇上。”

果真,几天后,唐太宗的病完全好了,当他得知孙思邈的用心苦良后,再次想赏赐他更大官位——掌管太医院。

只可惜孙思邈的心在江湖,便再次拒绝,无奈唐太宗只能成全,除了赏赐他大量金银外,还赐封“药王”称号。

他在帮人看完病后,还花大量时间总结毕生“临床经验”并编辑入册,写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千金方》,这部《千金方》其实是《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的合称。

其中《千金翼方》共三十卷,卷一到卷四是专门研究药物的文献。记载了1105种 (其中附药272种)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别名、产地及处方、采药等内容。特别在药物的采集、种植、炮制、贮藏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

而《备急千金要方》主要记载的是他几十年来治病经验总结,包括妇科,儿科,五官科,内外科等等一些病因概述、诊断,处方用药的方法和药物制作以及阐述了号脉诊断疾病、经络走向以及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病。

可以说他的这部《千金方》是医学界的惊世巨著。

所以孙思邈何止是“药王”,简直是医学界的“天花板”。

0 阅读:51
爱吃凉拌菜

爱吃凉拌菜

自我拉扯的孤独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