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乐县一次撤销46所学校,孙玉良:希望上学不要跟买房强行挂钩】河南省南乐县出了

孙王良评 2025-05-07 12:14:12

【南乐县一次撤销46所学校,孙玉良:希望上学不要跟买房强行挂钩】

河南省南乐县出了一个大新闻,据报道2025年5月4日该县政府发布公告,宣布注销1家事业单位及46所学校的法人资格。消息刚一公布,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南乐县作为河南省东北部一个常住人口仅47.2万人的县城,一次性撤销如此多的学校,尤其是其中绝大多数为农村小学,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少了,不足以支撑这些学校的正常运营了。那么接下来的解决办法,就是裁并学校。裁并学校带来的问题是:第一,裁撤学校的教师怎么办?第二,农村的学生不能就近上学,是不是要增加家长负担;第三,南乐县会不会像其他一些地方一样,迫使农村家庭迁往城镇,不在城里买房就上不了学了。

对于第三个问题,是否通过迫使家长购买“学区房”刺激疲软的县城房地产市场,我比较关心,许多家长也非常关心。看似平静的教育改革,是不是隐藏着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博弈?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农村的孩子,一般来说家庭条件都很一般,当农村孩子不得不前往城镇就读,他们的家庭将面临怎样的生活重构?家长买不起房子,会不会使一部分孩子因此弃学,早早走上社会?我们观察到,南乐县大规模撤校的消息传出后,社交媒体上迅速出现一种疑虑的声音:这会不会是地方政府变相刺激房地产的一种手段?通过减少农村教育供给,迫使家庭迁往城镇,从而提振住房需求。这种猜测并非全无依据——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与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微妙互动,在许多地方买房已成为上学的硬性要求了。

这样的话,就带来了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穷人上不起学的情况,在历史上又要重演,而这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是相悖的。

从经济逻辑看,人们的疑虑是有道理的。县域房地产市场近年来普遍面临压力,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和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调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优化教育资源”往往成为迫使农村人口进城的重要抓手。南乐县并非孤例,全国多地都出现过“学区房”拉动房地产市场的现象。将农村学校撤并至城镇,客观上也确实可能增加城镇住房需求。

当然,南乐县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比如官方回应此次改革是“教育资源优化革命”,旨在打破“每个行政村必须有一所学校”的传统思维,追求教育资源的规模效益。县里配套建立了校车服务系统、营养午餐计划等保障措施,确保偏远地区学生不因学校布局调整而失学。从教育专业角度看,适度集中办学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解决农村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难题。而且该县近年来在教育投入上并不吝啬,三年来累计投资8亿余元,其投入力度表明县政府确有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意愿,而非单纯为房地产服务。

我的文章并非单纯指向南乐县,南乐县裁撤学校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普遍问题,其他县市或早或晚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年轻人谈恋爱的少了,结婚的少了,单身的多了,结了婚的离婚的多了,选择不婚、不育快成为一种时尚了。这样一种状况,势必造成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将迅速进入老年化且人口锐减。用一句杞人忧天的话说,朝气蓬勃的中国将变成暮气沉沉的中国。在这种人口结构巨变的情况下,裁撤学校将在未来遍地开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偏远农村家庭而言,这意味着三种选择:举家迁往城镇、让孩子寄宿或每天长途往返。每种选择都伴随着经济成本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校车服务和营养午餐计划可以部分缓解问题,但无法完全消除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教育城镇化”可能加速农村社区的瓦解。当学校这一农村重要公共机构消失,留守的老年人口与迁出的年轻家庭之间的纽带将进一步弱化,农村“空心化”可能进入恶性循环。南乐县的撤校风波折射出中国城乡教育面临的深层结构性矛盾,在人口流动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如何既保障教育质量,又维护教育公平?如何在资源整合的同时,避免对农村社区造成“抽空式”伤害?这些问题需要超越简单的“撤与留”二元对立,寻找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我希望不要用“教育刚需”逼迫农民到城里买房,有条件的农民变成城里人当然好,没有条件的农民到城里生活,他们的生活质量将急剧下降,政府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更深层次的改革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未来的教育改革可能需要超越教育本身,与户籍制度、土地政策、社会保障等联动,构建真正平等的城乡发展环境。回到最初的疑虑看:撤校是为挽救房地产吗?答案可能没那么非黑即白。在城镇化大潮中,教育资源配置、人口流动与房地产市场确实相互影响,但将复杂的社会变迁简化为“阴谋论”,既无助于问题解决,也不符合事实全貌。如何在效率与公平、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每个孩子——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才是划重点的地方。

0 阅读:62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