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说吧,奥赛保送制度取消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早年确实给国家筛出不少科研苗子,可后来越玩越变味,最后只能挥泪斩马谡。 先说最要命的公平问题。奥赛培训可不是普通家庭能玩得起的,北上广的重点中学动辄开出“金牌教练年薪百万”,寒门学子连竞赛题库长啥样都摸不着。 更夸张的是,有些省队名额被超级中学包圆,就像某省数学竞赛,全省600个决赛名额,省会某中学直接拿走200个,农村孩子连参赛资格都拿不到。 2009年重庆高考加分丑闻还记得吧?文科前23名里20个少数民族,其中有个“土家族状元”14岁前还是汉族,他爸妈一个普通科员一个副科长,愣是把民族成分改得比变色龙还快。 这种操作空间,不取消才见鬼了。 再说说人才筛选的偏科问题。奥赛保送生进了大学,导师们很快就发现不对劲:这些孩子解题确实像砍瓜切菜,可做个实验设计能憋三天憋不出个屁来。 某985高校做过跟踪调查,奥赛保送生大学平均绩点确实高,但科研创新成果反而不如高考综合生。 为啥?因为奥赛考的是固定套路,而科研需要的是跨界思维。就像2014年某省化学竞赛泄题事件,有培训机构直接押中原题,保送生们把反应方程式背得滚瓜烂熟,真让他们进实验室却连烧杯都不会洗。 最关键的是制度异化。本世纪初奥赛保送刚起步时,全国决赛名额才70人,集训队15人,那时候保送真是万里挑一。 结果后来名额扩了十倍,数学集训队直接变成60人,有些省队名额比出租车牌照还值钱。 更魔幻的是“航模竞赛保送”这种骚操作,家长花几十万买装备,孩子连螺旋桨转向都搞不清,照样拿省一等奖。 某东部省份甚至爆出体育特长生军训晕倒的笑话,百米跑成绩比文科生还烂,就因为有个“田径二级证”保送进重点大学。 教育部也不是没想过补救,2010年先砍了省级奥赛保送,2014年彻底取消全国二等奖以下保送资格,现在只剩国家集训队那几十个人能保送。 同时推出“强基计划”,要求高校考核时高考成绩占85%,奥赛成绩只是参考。 说白了,国家不是否定奥赛,而是看不惯它变成权贵游戏。 就像清华招办主任说的,保送生里确实有天才,但当制度漏洞比瑞士奶酪还多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
协和医院4+4试点班的名单已经全网传遍,网友挨个扒得不亦乐乎,但是,未被公示的金
【318评论】【303点赞】
不如归去
结果呢?清华一半以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