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选举逆转,极右翼异军突起,抢下674席,万斯给欧洲敲响警钟

晓萱说国际 2025-05-06 09:06:03

英国政坛翻天了! 2025年,极右翼的英国改革党横空出世,一口气抢下674的席,把保守党打得满地找牙,连工党都丢了不少地盘。 改革党这波操作,直接让英国的左右翼格局晃了晃,党首法拉奇嚷嚷着要取代保守党,野心不小。 这股极右翼风潮不只在英国,美国的特朗普、法国的勒庞、德国的选择党都在闹腾。 美国副总统万斯还跑来警告欧洲,德国却不吃这套。 到底是什么在推着美欧极右翼往前冲? 英国政坛几十年来,一直是工党(左翼)和保守党(中右翼)轮流坐庄的格局。 如今,一个边缘的极右翼政党突然杀到台前,搅得整个棋盘都乱了套。 改革党的崛起,靠的是啥?简单来说,他们抓住了选民的不满。 反移民、反全球化、强调“英国优先”的口号,听起来简单粗暴,却正好戳中了那些对现状愤怒的人。 经济不景气、移民问题、脱欧后的乱局,这些都让不少英国人觉得主流政党没用,改革党趁机钻了空子,用一套直白的民族主义叙事,把选票一张张收进了口袋。

英国这场选举的震动,其实只是大浪潮里的一朵浪花,放眼整个西方,极右翼的势头早就开始往上窜了。 在美国,特朗普就是极右翼的代表。他竞选时“美国优先”口号,点燃了无数选民的热情,成功重返白宫

意大利的总理梅洛尼,来自极右翼的意大利兄弟党,靠着反移民和保守主义的主张,稳稳坐上了总理宝座。 法国那边,国民联盟在2024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大放异彩,甚至还把当时的法国总理巴尼耶挤下了台。 巴尼耶上任才三个月,就因为极右翼的压力灰溜溜走人。

德国的情况更复杂,选择党这几年影响力蹭蹭上涨,成了不少选民的新宠。 德国政府对这股势力一直保持警惕,最近更是直接把选择党列为“右翼极端主义”,摆明了要打压的架势。 这种强硬态度,多少跟德国的历史有关,让德国对任何极右翼势力都格外敏感。

这些国家的极右翼,虽然名字不同、玩法各异,但内核都差不多:反移民、反精英、反全球化,强调民族主义和保守价值。 他们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西方社会深层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经济增速放缓、俄乌冲突的连锁反应、移民带来的社会紧张,这些都让主流政党的光环褪了色。 极右翼抓住了这个空当,用一套简单粗暴的答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就在英国选举结果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美国副总统万斯突然跳出来,点了一把火。 他把矛头对准了德国,批评德国政府打压选择党。 万斯说,选择党是德国“最受欢迎的政党”,但德国的“官僚们”却在想方设法“摧毁它”。 他还甩出一句狠话:西方当年推倒了柏林墙,现在德国的“建制派”却在“重建柏林墙”,分裂自己的国家。

万斯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选择党鸣不平,实际上是在向整个欧洲喊话。 他的逻辑很简单:极右翼代表了民意,压制他们就是压制民主。 这话在美国国内的保守派圈子里可能很吃香,但在欧洲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德国的反应毫不含糊,官方直接回怼万斯,强调德国从历史中学到的教训就是:右翼极端主义必须被遏制。 德国的表态背后,是对选择党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深深担忧。 选择党的主张,比如反移民、反欧盟,甚至带点种族主义的味道,让德国政府如坐针毡。

万斯和德国的这场交锋,暴露了美欧在应对极右翼问题上的分歧。 美国有些人把极右翼看作“民意的表达”,甚至乐见其成;欧洲,尤其是德国,则把极右翼视为潜在的威胁,宁可冒着被批评的风险也要打压。 这种分歧,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两国政治文化的不同。

极右翼为什么突然这么猛?答案藏在西方社会这些年的乱局里。 过去几年,西方国家的日子不好过。 经济增长慢得像蜗牛爬,普通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俄乌冲突把能源价格推上了天,通货膨胀让不少家庭的钱包瘪了下去。 移民问题更是火上浇油,文化冲突和社会紧张让很多人觉得“国家变了样”。 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主流政党却拿不出让人信服的解决方案。

极右翼就是在这种时候钻了空子,他们的主张很简单:把问题归咎于外来移民、全球化和“精英阶层”,然后承诺“把国家还给人民”。 这种叙事虽然粗糙,却特别容易打动两类人:一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容易被激情和口号点燃;二是生活陷入困境的成年人,对现状满肚子怨气。 这两类人行动力强,投票热情高,极右翼的选票自然就哗哗地涨。

但极右翼的崛起,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 美国特朗普的执政,韩国前总统尹锡悦的施政,都证明了一件事:极右翼的口号喊得响,实际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他们的政策多是情绪宣泄,短时间内能聚拢人心,但长远看,却让社会更分裂,问题更复杂。

英国改革党的670席,像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西方政坛的脸上。 这股极右翼的浪潮,从英国到美国,从法国到德国,正在改变政治的游戏规则。 主流政党还能不能找回选民的信任?极右翼会继续往前冲,还是昙花一现?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0 阅读:263
晓萱说国际

晓萱说国际

心中有国,肩上有责,,前路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