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

菖蒲繁花居 2025-05-05 19:09:53

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父母当场翻脸不同意,未曾想男人直接辞职为爱来到北京。结婚后,男人做了31年家务,他觉得陈薇做家务就是屈才! 1989年,陈薇22岁,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研。那年春天,她登上一列绿皮火车,准备跟同学去泰山玩一趟。火车上人挤人,她站着看书,旁边一个34岁的男人主动让座。这人叫麻一铭,是青岛一家葡萄酒厂的办公室主任,长她12岁。两人聊着聊着就熟了,从生活琐事到工作理想,聊得挺投缘。下车时,麻一铭要了她的联系方式,她留了宿舍电话。之后电话联系不断,他还专程到北京约她见面,很快确定了关系。 可这段感情一开始就不被看好。陈薇出生于1966年,浙江兰溪人,家里是知识分子背景,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对她期望很高。她从小聪明,成绩拔尖,大学期间表现更是出色,不仅学业顶尖,还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感情上她一直低调,大学四年没谈过恋爱,精力全扑在学习和个人成长上。麻一铭呢?34岁,普通工人家庭出身,职业稳定但没啥大前途,年龄差距加上背景差异,陈薇父母一听就炸了,觉得这男人配不上自家闺女,直接反对。 但麻一铭没退缩。他很快辞了青岛的工作,带着简单行李北上北京,租了个小屋子安顿下来。他态度很明确:陈薇读书搞科研是大事,他来北京就是给她撑腰。陈薇也没动摇,坚持自己的选择。1991年,她硕士毕业,进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始研究生物危害防控。结婚后,麻一铭主动包揽家务,每天做饭收拾屋子,让陈薇能安心工作。他常跟人说,陈薇做家务是浪费才华,她的战场在实验室,他得守好后方。 这分工一干就是31年。陈薇的事业越走越远,2003年非典她带团队冲一线,2006年去非洲研究埃博拉,2008年汶川地震后跑灾区防疫,2020年新冠疫情又领队搞疫苗研发。她一步步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拿了“人民英雄”称号,科研成果全世界都认。麻一铭呢?31年如一日,默默在家干活。她出差回来,他在车站接,提着她爱吃的点心;她加班到深夜,他送饭到单位。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生活细节全是他操持。 这俩人的感情咋看都挺不寻常。12岁的年龄差,起初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外加父母反对,能走到今天真不容易。麻一铭的选择尤其让人意外,34岁那年他事业稳定,却扔下一切跑北京陪读,后来干脆把家务当主业。搁现在,多少人会觉得这男人“没出息”,可他自己不这么看。他觉得陈薇有大才,他得让她飞得更高,自己甘心做绿叶。这种心态在现实中不常见,男人愿意放下身段支持女人事业,还能几十年如一日,确实挺难得。 陈薇这边也值得说道。她不是那种只顾感情不顾现实的人,科研压力那么大,她能平衡婚姻和事业,说明她心里有数。麻一铭的支持对她肯定是加分项,不然她不可能在非典、埃博拉、新冠这些硬仗里次次冲在前。她父母后来也改了态度,认可了麻一铭的付出。31年的婚姻里,两人没啥惊天动地的浪漫,就是靠互相搭把手,把日子过下来了。 当然,他们的成功也有特殊性。陈薇的事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是国家级的贡献,麻一铭支持她等于支持大义,这给了他心理支撑。换成普通夫妻,女方事业稍微强点,男方未必愿意这么配合。现实里,爱情长久靠啥?得有共同目标,还得性格互补。陈薇和麻一铭一个拼事业一个守家,目标一致,性格也搭得上,这种默契不是随便哪对夫妻都能有的。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