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观点:“看兆瓦充电功率也得看基础设施,这些企业赌你一辈子都不会用几次”。
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有家充,城市有快慢充,公司有目的地充电桩,你开了一辆支持兆瓦快充的车,结果多数时间都在用7kW的充电桩慢悠悠地补电……
车再牛,拿个1MW的峰值功率吊打同行,但你身边数公里内压根没这个桩,那就是零。甚至连国网、特来电都没开始铺,指望哪个品牌能把兆瓦桩建成网?
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呢,兆瓦级快充的本质意义,不是让每个人天天这么充,而是给电动车使用场景,打通极限高效的补能。
就像你买车不会天天开到极速,但你愿意为更快的加速性能买单一样,小米这波限功率闹多大。
充电桩的铺设密度和充电功率提升,是两个独立的维度,不是说桩少了,快充就没有价值?
如果兆瓦快充倒逼基础设施升级,拉动整个补能体系往前走——你想要真正做到10分钟充满,不仅需要车支持,还要桩到位、电网改造、电控调度统统升级。
正反观点,你支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