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CEO的股东公开信,写的很不错,简单但直接的讲述了美国面临的挑战。其中一

惜芹说汽车啊 2025-05-05 12:31:12

摩根大通CEO的股东公开信,写的很不错,简单但直接的讲述了美国面临的挑战。

其中一个真正巨大的的问题是,大学学费一直涨的比普通人的收入快,最高收入的群体比普通人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开。

这是很多表象问题的真正根源。价值观的撕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弱(富人区搞好就可以了,管其它地方干嘛),依赖强财政刺激来促销消费和经济增长,普通人的教育和就业竞争力下滑,这些问题都和贫富差距息息相关。

但别忙着笑话美国。实际上这是全球的共同挑战,自二战之后,整体上世界和平了3/4个世纪,只有冷战和局部战争,大部分时间是和平发展,岁月相对静好。世界越来越沉淀,财富越来越收敛,系统的意外性和偶然性越来越消失不见。

个人有一个不成熟的观察,这3/4个世纪,从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偏爱也能看到时代折射的人心变迁。

最初,我们相信理想主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阿甘正传》、《教父》这样的作品可以走红。里面的主人公充满了理想和精神,这些作品充满了坚硬的力量!

而后,我们相信浪漫主义,《倚天屠龙记》的武侠精神、《灌篮高手》的热血、披头士和BEYOND的情怀、黑豹乐队的洒脱,《在路上》的迷茫,他们创造了一代人的共鸣。这些作品不再那么硬朗,但充满了热情!

再往后,我们起码愿意沉醉于哪怕明知有些虚伪的唯美主义。《东京爱情故事》,后街男孩,韩流来袭,《小时代》这些漂亮娃娃一般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再硬朗,也没有热血,但起码还是正能量的幻象。

再往后流行的东西,我已经难以总结概括了。因为我自己可能停留在了过去,我留恋那些硬朗,热情,奔放的时代。我不喜欢任何像《小时代》、小甜甜一样的东西。

我能觉察的是,后来的文艺作品开始割裂。

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比如《蜗居》,主题变成了房子,女人和票子。比如《人民的名义》,主题是官场和关系。

更主流的部分走向“更加小甜甜的小时代”,漂亮的男孩女孩们和更加漂亮但空洞的台词,充满了现代麻醉剂。

这种割裂感体现在对王家卫《繁花》的口碑不一上。从上一个时代过来的人,喜欢《繁花》里的热情,但很多今天的人觉得这份热情出戏,和现实已经格格不入。想要麻醉剂的人,又无法从这部剧相对写实和深刻的风格里找到有效的麻醉,还不如去看网络短剧。

也许我的正向描述不一定精准,但反面的描述肯定更有把握:

今天这个时代,不会再有新的金庸武侠小说了。今天这个时代,不会再有保尔柯察金和窦唯了。

如果有,他们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被欣赏和热爱。这两位如果再年轻一次,回到主流的舞台,其实观众们会觉得出戏。

如果连保尔柯察金都无法跳出时代的大周期来定位自己,我们更平凡的个人,是否更需要看到和承认时代的约束性呢?

最近和两个朋友聊起今天刚出校园、迈入职场的年轻人,他们的反馈都是,这一代年轻人“心态保守,缺乏热情,没有什么精神”。

但我觉得这不是年轻人的问题。他们没有问题,就像任何一代年轻人其实都没有问题。

并不存在年轻人的时代,其实都是时代的年轻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惜芹说汽车啊

惜芹说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