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我们上公交车刚走了几站地,上来两个女孩儿,一个穿了一件长款棕色的羊绒大衣,另一个穿了一件短款米色的羊圈绒外套。 又走了一站地,我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车过十字路口时,看见一个过马路的女人,竟然穿了一件毛毛虫一样的羽绒服,还戴着口罩和毛线帽子。 到了公园,又看见了几个穿冬装的人,有的卫衣上面穿了羽绒马甲,有的穿着皮衣,有的穿着棉服。 天呐,不至于这样夸张吧?今年的这个季节虽然比往年凉爽一些,但是,五一以来的这几天,气温也都在5—20度之间。 我刚来呼和浩特市时,我二姨说,这个地方每年送暖前半个月,停暖后的半个月受点儿冷。我一想,前后加起来也就一个月,一咬牙一跺脚就过去了。 我大爷说,这个地方的春天,忽冷忽热,到五月才能真正回暖。 如今,我经过二十多年的亲身体验证实,的确如此。每年的春天穿衣就成了问题。 每年四月初,桃花开了,以为春天暖花开了,把羽绒服洗干净收起来了,哪成想,第二天就降温了,甚至下雪了。 有时候,早上出门时,响晴响晴的,缓和得像夏天,为了臭美,穿着夏装出去了,结果中午开始就起风降温了,权衡感冒买药和买衣服保暖之间的利弊后,还得临时买一件衣服,然后,衣柜里又多了一件多余的衣服。 有时候,我真的就想不通,小时候,一年只有两三套衣服是怎么过来的。 是那时候的气候和现在的不一样,还是那时候人的体质和现在不一样呢? 记得我们小时候,春秋的时候,把冬天的棉衣棉裤的棉花掏出来,做成夹袄夹裤,在上面再套上一层衣服就行了。有时候,也遇到气温骤降的时候,但是,也没有其他衣服换或者添加,也不怎么感冒。那时候,有个儿歌似的谚语:“清明不脱棉衣,死了变兔子。”所以,就算为了死了不变兔子,到了四月份就把棉衣都变成夹袄了。 冬天时,再把棉花重新絮上,变成棉袄棉裤了。每年只有过年和六一时才能穿新衣服。 后来,我上初中时,出来了秋衣秋裤(就是现在加绒卫衣卫裤的前身),这才解除了每年棉袄棉裤变成夹袄夹裤,又把夹袄夹裤变成棉衣棉裤的麻烦。 再后来,毛衣来了,年轻人嫌秋衣秋裤不好看,年轻女孩儿都自己织毛衣毛裤穿了。这个时候,我也到了会织毛衣的年龄,自然也进入了织毛衣的队伍。每年春秋时节,一件手工厚毛衣就可以了,也不用外套,到了冬天,为了臭美也不穿棉衣了,毛衣的上面加个外套就过冬了。 现在的衣服五花八门,各种面料,各种风格,各种季节,各种场合穿的都不同,满足了各种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麻烦。想过极简生活都很难了。 我天天喊要过极简生活,但是,一天也没做到极简。 这段时间也在努力寻找不能极简的原因,努力总结能极简的经验和方法。 如果我找到原因和方法了一定分享给大家。然后,也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好方法好经验,好不好?
刚开始,我们上公交车刚走了几站地,上来两个女孩儿,一个穿了一件长款棕色的羊绒大衣
白风聊人啊
2025-05-05 12:14:0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