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陆小曼去世后,好友揭露了她一个隐秘:她的前夫过分热衷房事,又体力过人,可以整夜贪欢。陆小曼不堪其扰,才执意离婚,为此还苦了后来的丈夫徐志摩。 1922年,陆小曼与王赓结婚。王赓是一位军事人士,严肃而务实,与陆小曼优雅的艺术气质格格不入。尽管名义上是夫妻,两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春意盎然的1924年,陆小曼和王赓的居所常常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气氛。王赓的严肃与军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与陆小曼追求文艺和精致生活的愿望格格不入。在他们宽敞却略显冷清的居室中,两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突愈发明显。 陆小曼,一位学识渊博且情感丰富的女性,对于婚姻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期待:一个充满文学和艺术氛围的家庭生活,与丈夫共同分享对美和诗意的追求。然而,王赓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的生活几乎完全围绕着军营和战场的需求旋转,对于陆小曼的文艺兴趣缺乏共鸣和理解。 尽管如此,陆小曼初时尝试着去适应这种差异,她试图在王赓繁忙和严肃的生活中注入一些文化活动,如安排小型音乐会,邀请文人雅集。但是,王赓对这些活动的参与总是敷衍了事,甚至有时候因为工作忙碌而缺席。陆小曼的努力往往以失望告终,两人的距离因此逐渐加深。 更加剧了两人矛盾的是,王赓的性格中有着一种近乎强迫的占有欲。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希望控制一切,甚至在夫妻生活中也表现出过于强烈的需求。这种过度的热情让陆小曼感到身心疲惫,无法得到应有的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她的个人空间和情感需求被严重压抑,导致她对婚姻的失望逐渐转化为明确的离婚念头。 冲突的顶点出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那晚,王赓回到家中,对陆小曼提出了再次共度良宵的要求。陆小曼已精疲力竭,心中充满了对王赓不理解与不关心的怨气,她的拒绝引起了王赓的不悦。屋内气氛骤然紧张,两人之间的距离像是被拉到了极点。 几个月的冷战后,1926年春,陆小曼终于下定决心提出离婚。面对陆小曼的决定,王赓虽然内心不愿,但也意识到两人的婚姻已无法维系。离婚的决定在当时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许多亲友都试图劝解,但陆小曼的决心已定,不再回头。 随着与王赓的婚姻尘埃落定,陆小曼踏上了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离婚,尽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非议,仍然未能阻挡她向往自由和艺术的脚步。在那个尚未完全解放女性的年代,她的选择无疑显得前卫而大胆。然而,正是这种无畏的独立精神,让她的人生绘声绘色,最终开启了与徐志摩的浪漫邂逅,一段载入史册的爱情故事。 陆小曼重拾了自己的文艺生活,她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学聚会和艺术沙龙中,成为那个时代文化交流的亮丽风景。在这些场合,她经常被看到与各界文化名人深入交谈,她的才情和美貌令她在文艺圈中颇具影响力。她的家,渐渐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她自己也常常主持各种文艺活动,演奏西洋乐器,吟诵新诗,展示她那精湛的昆曲艺术。 1928年的一个春夜,一个意义非凡的聚会在她的庭院中举行,月光如水,落花如雨。就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徐志摩走进了她的生活。徐志摩,一个同样具有文艺气质的男子,他的风度翩翩和才华横溢让他在文艺界享有盛誉。两人在交流中发现彼此都对生活充满了相似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的对话很快超越了表面的客套,深入到了文学、艺术甚至哲学的探讨。 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关系迅速升温,徐志摩的浪漫举动和诗一般的情话深深打动了陆小曼。他为她写诗,为她画像,每一次会面都充满了情意和灵感。1929年,他们决定结为夫妻,这段婚姻虽然充满了浪漫和文学的色彩,但实际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同样严峻。 经济的紧张加上徐志摩个性中的某些自由散漫,常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少波折。徐志摩的某些不羁行为,如与其他文艺女青年的暧昧不清,也时常成为他们夫妻间争执的焦点。尽管如此,陆小曼的爱仍然坚定不移,她相信徐志摩的才华和对自己的爱,始终支持他的文学创作,两人共同组织文学讲座,推动文化交流。 然而,命运总是善于编织意外。1931年,徐志摩在一次飞行事故中不幸罹难,这对陆小曼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的世界顿时失去了色彩,所有的梦想和未来似乎都随着徐志摩的去世而熄灭。痛失爱侣后,陆小曼一度陷入深深的悲痛和孤独之中。 经济上的困境随之而来。曾经的文艺聚会逐渐稀少,很多所谓的朋友也疏远了。陆小曼不得不靠出售一些珍贵首饰和朋友的接济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在这段艰难时期,她仍旧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继续进行绘画和昆曲表演,尽力保持自己的艺术灵魂不被现实的苦难所吞噬。 尽管生活给予了她无数的打击和挑战,陆小曼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信仰和对爱情的忠贞。直到1965年,在北京的一个晚上,这位民国最为耀眼的文艺女性安静地闭上了眼睛,结束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1925年,陆小曼趁丈夫出差,和徐志摩愉快地发生关系。不料转嫁徐志摩后,一同房她
【41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