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打关税战中国硬刚为什么这次说怪话的人少了?连公知大V也不例外? 中美关税战打到第五年,中国"以牙还牙"的反制策略已成常态,但有趣的是,这次美国加征电动车、半导体关税后,国内舆论场出奇地一致。 昔日爱唱反调的"公知"和大V们集体调低了音量,连惯常的"反思怪""妥协党"都少了,网友调侃:"原来他们也知道狼来了喊多了没人信?" 回顾前几轮交锋,美方"今天放风缓和、明天加码制裁"的套路反复上演,2018年特朗普突然对500亿中国商品加税,2021年拜登政府一边谈豁免一边扩大的制裁清单,企业刚松了口气就被"补刀"。 这种"仰卧起坐式"谈判,连美国商会都吐槽"让商业决策变成赌博",中国网友早看透了:"签了协议都能撕,不如先抻着。"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底气,当年贸易战初期,国内舆论场还有"离了美国芯片工厂要停工"的恐慌,如今华为麒麟芯片突破、新能源车全球份额超60%,连《华尔街日报》都承认"关税伤害了美国企业自己"。 大V们再炒"中国必输论",评论区只会收获一堆比亚迪销量截图和"马斯克感谢中国供应链"的新闻链接。 当然,也有观察者指出,部分大V的"安静"未必是服气,而是风向变了——民众对西方"契约精神"的滤镜碎得彻底,硬洗容易翻车。 就像知乎高赞回答说的:"以前有人信‘让步换和平’,现在发现特朗普拜登轮流抽风,还不如看发改委的产业政策实在。" 这轮关税舆论场的微妙变化,其实是中美博弈进入"深水区"的缩影,当美国把制裁当"打卡签到"滥用时,连原本亲美的群体都难以为其辩护。 中国网民的态度进化史,恰似"狼来了"故事的现代版:第一次关税恐慌,第二次担忧,第三次……大家默默掏出了国产供应链的"防弹衣"。 说到底,国际政治不是"以德报怨"的童话,当美国用关税大棒证明"退让换不来尊重"时,反而意外促成了中国社会的"抗压共识"。 有趣的是,这种共识未必源于民族主义激情,而是朴素的经济算账——上海特斯拉工厂的工人、合肥半导体产业园的工程师、义乌跨境电商的店主,他们的生计与本土产业链深度绑定。 当"反击关税"从宏大叙事变成具体账单时,舆论场的务实沉默反而成了最犀利的回应。 至于那些"一天一个样"的谈判对手?或许《让子弹飞》的台词最贴切:"他要是体面,你就让他体面,他要是不体面,你就帮他体面。"
中国正在评估,不到24小时,美方新关税生效,特朗普在等中方签字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