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名人是怎样把中科院出资的科研企业变成私有企业的,朋友们,讨论一下 实事求是关于“柳氏名人(柳传志)把中科院出资的科研企业变成私有企业”这一说法存在很大争议,以下从一些相关事件角度来分析: 1984年,我(柳传志)带着中科院给的20万元启动资金,和10名科研人员在中科院计算所创办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也就是联想的前身 。公司初创,选择为IBM做代理的“贸工技”商业模式,毕竟启动资金太少,做贸易能快速积累资金,也能了解市场运作。 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挫折,像被骗走大量资金。但凭借倪光南研发的“联想式汉卡”以及IBM微机代理权,公司慢慢步入正轨。后来因为IBM对微机产品的垄断,我们放弃IBM,转而代理AST。 1988年,在我的主导下,香港联想电脑有限公司成立,股东包括北京联想、香港导远公司以及中国新技术转让公司,各持33.3%的股份,我担任主席。这一阶段,香港联想的业务主要靠北京联想在国内的保底市场,以及中国新技术转让公司的巨额贷款支持。后来为了让香港联想上市,对股权结构进行了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有观点认为是在削弱国有股份的比例,比如中国技术转让公司在增资扩股时没有增资,导致其股份被稀释,北京联想和港商增资后,港商的股份大幅增加,进而有人怀疑这是在推进国有到民营的转变进程 。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太缺乏国际市场经验,如果不让导远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导远可能会退出合作,不利于公司发展。 1993年,中国推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我接受了股份制改革建议并提报方案,但因中科院无法解决股份制问题而中止。后来通过协商,中科院给了联想员工35%的分红权,由联想员工持股会持股 。2001年,中国进一步推行国企改革,允许员工出资购买公司股份,联想员工持股会出资2.3亿元购得联想公司35%的股份,中科院持有剩余65%的股份 。这一举措当时被认为是让联想员工成为国企股东,是国企改革的一种尝试,意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将国有资产私有化的一步。 2009年,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相关规定,中科院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向泛海控股转让了联想控股29%股权,泛海控股成为联想控股的第三大股东,联想的股权结构变为中科院持股36%、联想员工持股会持股35%、泛海控股持股29% ,联想也正式变革为一家民营企业。有人质疑这是贱卖国有资产,认为泛海集团以较低价格购买了联想股权,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顺应国企改革潮流,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为企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在联想的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股权变动和改革都是基于当时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做出的决策,目的是为了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当然,这些决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欢迎大家理性讨论。
要是中美真的脱钩,会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吗?就这么说吧,五年前知名专家黄奇帆就说过可
【71评论】【8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