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年报的“成绩单”揭开了市场的隐痛——5411家上市公司总盈利同比下

袁绍八点 2025-05-05 08:12:07

2024年A股年报的“成绩单”揭开了市场的隐痛——5411家上市公司总盈利同比下滑2.35%,主板之外的科创板、北交所、创业板盈利跌幅均超10%,其中科创板净利润“腰斩”式缩水40%。但2025年一季报的1%多盈利回暖,与同期GDP增长5.4%形成共振,又为市场注入了一丝暖意。冰火交织的财报数据背后,折射出国内经济的深层转型阵痛与结构性机遇。 科创板、北交所等新兴板块的盈利大幅下滑,暴露出成长型企业的脆弱性。以科创板为例,其聚焦的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行业正经历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挤压。而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赛道“增收不增利”的怪象,则源于行业野蛮扩张后的价格内卷。例如,某锂电池龙头企业年报显示,其2024年营收增长15%,但净利润率却从8%压缩至3%。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竞争模式,反映出新兴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阵痛。 主板的相对韧性(唯一盈利未下滑的板块)则揭示了经济“稳定器”的存在:金融、能源等传统行业凭借规模优势与定价权维持了盈利底盘。而一季度盈利的小幅回升,则与宏观政策加码相关——2025年初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落地,拉动机械、化工等行业订单;消费电子周期复苏亦带动产业链库存回补。这与一季度GDP5.4%的增长形成印证,说明短期经济刺激已初见成效。 财报数据凸显出A股的两极分化:一方面,以新能电池为代表的细分领域龙头展现抗压性,其2025年4月30日单日成交额突破200亿元,股价逆势微涨0.52%,显示资金在行业寒冬中仍在寻找技术壁垒高的标的;另一方面,同属新能源板块的大量中小企业陷入亏损,甚至出现“越扩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这提示投资者: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期,粗放的行业β机会消退,个股的研发能力、成本控制等α因子将成为决胜关键。 当前A股正处于“宏观复苏”与“微观承压”的博弈期。年报的寒意警示着产能出清尚未结束,但一季报的“春芽”与GDP韧性又为市场托住底线。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纠结于整体数据的波动,不如深入财报细节,寻找那些在行业洗牌中“市场份额逆势提升”“经营性现金流改善”的真成长企业。毕竟,穿越周期的从来不是某个行业,而是那些能够主动打破内卷、实现结构性突围的公司。

0 阅读:35
袁绍八点

袁绍八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