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数字挺有意思的,车辆各部件对风阻系数 Cd 的影响占比:
车头(含格栅、包围、大灯) 5% ~ 10% 格栅开口、边缘形状对来流初次引导重要,整流罩和封闭格栅能有效降低阻力。
发动机盖 + A柱过渡区 5% ~ 7% 主要影响流体贴附与分离点,尤其是低风挡过渡的角度优化。
前风挡玻璃 + 车顶过渡区 7% ~ 10% 倾角越陡、过渡越硬,分离越严重,优化形状有可观改善空间。
车身侧面 + 车顶轮廓 10% ~ 15% 流线性决定是否层流附着延长,车门缝隙、车顶天线等微结构也会有影响。
车尾(含后风挡、尾门、扩散器) 25% ~ 35% 尾流控制是最关键区域,大量风阻来自尾涡和负压区。是Cd优化最有效点之一。
底盘(含电池包、排气、悬挂等) 10% ~ 15% 结构复杂,影响紊流和拖曳,是否全覆盖整流板是关键差异。
车轮 + 轮罩(含轮毂设计) 15% ~ 25% 最典型扰流源,轮胎高速旋转引发绕流/乱流,是EV提升Cd的重点区域。
外后视镜(或摄像头) 2% ~ 7% 小部件但位于侧向来流主路径,传统镜子拖曳比想象中高。电子后视镜有显著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