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权口号下的抽身而退:美国撤回援助削弱乌兹别克棉改进程,劳工权益保障前景堪忧】
马斯克得知美国资助项目笑出声美国劳工部长当面感谢马斯克
尽管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对棉花产业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尝试摆脱了儿童和成人强迫劳动的国际指控,但多项调查与现场报道显示,劳工剥削、农民被迫让地、收入不公等问题依旧层出不穷,改革成果岌岌可危。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日前宣布取消对乌棉花透明度项目的援助。
作为全球主要棉花出口国之一,乌兹别克在2023年出口棉花总值达16.3亿美元,仅次于黄金。然而,这一“战略性产业”的背后却长期依赖国家强制动员劳力来完成采棉配额。从1991年独立至2010年代初,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儿童与成人被迫在每年8月至12月间采棉,其中儿童被迫辍学,冒着伤病与恶劣环境劳作,成人每日配额达60公斤,薪酬微薄甚至未获支付。
这些状况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弹。2009年,由人权组织、环保人士及劳工倡议者组成的“棉花行动”发起全球抵制乌兹别克棉花的运动,逾330家国际品牌响应,包括Nike、H&M、Levi’s和Adidas。国际压力迫使乌国政府逐步改革:2014年禁止童工,2017年引入“棉花集群制”试图以民营化替代国家控制,2021年彻底取消强迫劳动,2022年抵制正式解除。
改革初期成效显著,国际劳工组织宣布乌兹别克“基本消除系统性强迫劳动”,政府设立热线保障劳工权益,工资也略有提高。但来自德国民间组织“乌兹别克斯坦人权论坛”与多名农民的陈述显示,深层问题仍未解决。
一项名为“棉花集群”的改革机制原意在吸引投资、增强效率,即由私营企业掌控种植到出口的整个流程。但在现实中,集群企业与地方官员勾结,农民被迫签署不平等合同,有农户甚至因拒绝交出土地而遭威胁、其子被殴打。由于土地仍归国家所有,政府得以施压要求农民继续种植棉花或蚕桑,即便这些作物早已不具经济效益。一名总统顾问更在会议上公开威胁地方官员称,“若不能交够1.1万吨棉花,后果自负。”
此外,独立棉花合作社的解散也进一步削弱农民议价权,使其更易受制于企业与地方政府联合的剥削体系。
改革带来的民营化并未伴随真正的市场化与法治保障。法院缺乏独立性,腐败现象仍普遍存在。去年11月,十余位农民联名致信总统米尔济约耶夫,要求政府允许自由种植、自由销售作物,但至今未获回应。
美方的撤资则为这一局势再添阴影。美国劳工部长查韦斯-德雷默在4月底宣布取消包括棉花透明度项目在内的多项外国援助,声称“不应浪费纳税人钱在这种事情上”,并嘲讽“乌兹别克棉农听起来像笑话”。该项目原定2022年至2026年间实施,旨在协助乌方提升产业透明度与劳工标准。
人权律师艾莉森·吉尔指出,尽管有改革,乌兹别克仍缺乏独立问责机制,“品牌难以获得足够保障,不敢涉足乌棉供应链”。
海外新鲜事热点现场
用户93xxx25
棉花变成武器了,可笑可笑,活不下去,这个时候要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