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上海车展的七大变化,会影响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向 第一,顶级豪车缺席,23年的上海车展,可以说是一届划时代的车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云集全球顶级豪车,但是这届上海车展,除了宾利和保时捷,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顶级豪车,劳斯莱斯,卡尔曼国王,兰博基尼,玛莎拉蒂几乎都没有参加,这或许是中国汽车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以后的以后,全球顶级豪车会越来越少。 第二,车企节约成本,在传统车企盈利性变差,新势力车企持续亏损,价格战不死不休的背景下,节俭参展,成了各大车企的主流选择,国内车企的小众品牌,基本全数退出车展,参展的车企,整个集团放在一起参展,展位也不再追求高大上,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比亚迪是这样,传统的央企东风、长安是这样,地方国企广汽、北汽是这样,就连地主上汽也是这样,生意不好做日子不好过,企业控制成本,开源和节流同样重要,勤俭节约是美德,值得赞扬也值得深思,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将来会不会更难? 第三,智能化供应商内卷,都说智能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未来,L3级辅助驾驶即将上车的背景下,智能驾驶零部件和系统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比整车企业更要残酷,全面开花的华为鸿蒙,低调赚钱的魔门塔和地平线,有实力但是没有影响力的四维图新,这是大家知道的,下面还有更多的,是也有技术但不为人所知的牛马级别的供应商。欣喜的是这个赛道的庞大,但同时也可以预见,伴随智能全面普及,大多数这个赛道的企业,会很快消失。 第四,传统豪车恢复热度和影响力,以BBA和保时捷为代表的传统豪车,在过去的两年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市场形势,销量腰折价格腰斩,口碑更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上,甚至被踩到了烂泥里,国产大V一把干翻BBA的口号,让这些品牌经历了一波生死劫,新能源汽车产品力被质疑,百年积淀的品牌力被抛弃,如何面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消费者,成了他们的必修课,上海车展上的传统豪车,在车评人嘴里仍然不值一提,但消费者对他们的态度,似乎有了改变,这或许是汽车消费的回归理性的一个信号吧。 第五,新势力不再独领风骚,从2015年新势力车企如雨后春笋般的爆发,到现在整整十年,新势力也已经不新了,传统车企也已经全面转型新能源,曾经单独展馆参展的新势力车企,得到了市场认可,也融入了整个汽车产业,大浪淘沙下活着的新势力车企,蔚来带着萤火虫死钉在豪华车展区,正面硬扛宝马加MINI的正面,低调的理想在吉利的对面,红旗和林肯的旁边,继续主打差异化,小鹏选择有合作关系的大众作为邻居,而小米汽车,则是在没落的本田和福特旁边,做起了没有明星和网红加持的营销。 第六,缺少顶流爆款新车,这届上海车展新车很多,总共展出新车223台,其中全球首发新车24台,可是却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顶流爆款新车,23年的上海车展,预热了半年的海鸥,可以说是火爆大上海,搞的比亚迪展台和赶年集一样人挤人人挨人,24年的北京车展,小米SU7的展台,一度造成展馆交通拥堵到瘫痪,甚至需要限流,而今年的上海车展,新车很多确没有爆款,更没有挤破头的展台,关注度非常高的尊界S800,尽管也在排队,但毕竟不是国民车,和99%的观众没有啥关系。 第七,飞行汽车竞赛,已经宣传了好多年的低空经济即将开放,终于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被正式提了出来,各大车企纷纷展示自己家的飞行汽车,除了一直在做陆地飞行器的小鹏汽车,还有红旗的天辇,领克的飞碟,长安的亿航,飞行汽车已经成了智能汽车之后的全新赛道,这是中国汽车科技发展的下一步,可能也是中国汽车消费者层级分化真正的开始。 重复三句车评人对上海车展的评价,第一句,下一家倒下的车企就在本届车展上,第二句中国电车企业不用着急重新定义汽车三大件,第三句,没有哪家车企靠流量活着。 还有一句,从上海车展看,中国汽车真的站起来了,以后再也没有跨国车企可以欺骗和欺负中国消费者了。
上海车展上我觉得独一份的品牌,认识吗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