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全都是“中国制造”!奇怪的是,仪器扫描扫不出,最后墙上的一根细管暴露。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中阿关系曾是铁杆兄弟。中国倾力支援阿尔巴尼亚,提供了近90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帮他们建工厂、修铁路,甚至送去粮食和机械。那时候,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把中国当成靠山,开口闭口“社会主义阵营的友谊”。但到了70年代,风向变了。阿尔巴尼亚对援助越来越贪心,开口就要更多,甚至连中国自己都紧巴巴的物资也不放过。中国劝他们自力更生,合理用资源,可霍查不听,反而觉得中国“不够意思”。1978年,中国搞改革开放,决定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援助逐渐减少。霍查火了,公开骂中国“背叛社会主义”,两国关系一下就僵了。到1980年代初,外交上只剩点面子工程,底下全是暗流涌动。 1983年,新任大使郗照明刚到地拉那,就被阿尔巴尼亚外交部甩了个下马威。对方要求三天内搬进新使馆,说是“早就准备好了”。可这新使馆压根不像样子,建在一片废弃的水泥空地上,墙皮都没刷完,电线裸露在外,连基本的办公条件都不具备。郗照明找到阿尔巴尼亚外交部交涉,要求修缮。对方先是推三阻四,后来勉强答应翻修,可工程拖了半年多,最后还是半拉子状态。没办法,中国只能一边忍着,一边自己动手收拾。搬迁的事就这么拖到了1985年初,气氛已经紧张得不行。 1985年搬迁前,郗照明觉得中阿关系这么僵,新馆又这么不靠谱,安全上不能马虎,就请国内派了个安全检查组过来。检查组带着当时挺先进的扫描设备,把新馆上上下下扫了一遍,结果啥也没发现。大家松了口气,以为没事。可有个组员不放心,硬是拿手电筒挨个角落看,在机要室墙角发现一根细塑料管,跟墙一个颜色,肉眼几乎看不出。他敲了敲,里面空空的,感觉不对劲。撬开一看,挖出一枚小巧的窃听器,上面居然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检查组赶紧扩大范围,在会议室、大使办公室等地方又翻出34枚,全都一模一样。仪器为啥扫不出?后来分析可能是这些窃听器设计得太老旧,反而躲过了新设备的检测。整个拆除过程在夜里悄悄干完,还拍了录像存证。 这么大的事,搁谁身上都得炸锅。可中国没声张,也没公开跟阿尔巴尼亚翻脸。郗照明把35枚窃听器和录像带打包,秘密送回国内,向上面汇报。外交部评估后决定低调处理,不想把事情闹大。当时国际局势复杂,冷战还没完,中国正忙着跟大国搞好关系,不愿在这种小国身上浪费精力。再说,真撕破脸,阿尔巴尼亚肯定死不认账,反而让中国落个被动。这份克制其实挺有智慧,吵架谁不会,但忍下来解决问题才是真本事。 窃听器事件后,中阿关系彻底凉了。霍查这边变本加厉,在公开场合指责中国“抛弃盟友”,还放话说中国援助是“别有用心”。中国这边呢,还是那套风格,不跟他吵,也不搭理,继续缩减交往。到1986年,两国大使馆干脆降级成代办处,外交联系基本就剩个空壳。这事虽然没掀起啥大波澜,但也算给中阿关系画了个句号。两国从“兄弟”到陌路,中间不过十几年,挺让人唏嘘的。 35枚“中国制造”的窃听器到底咋回事,到现在也没个定论。一种说法是阿尔巴尼亚故意搞的挑衅,用中国自己造的东西反过来恶心人,技术上完全有可能,毕竟中国早年支援时没少给设备和图纸。还有人猜是第三方势力捣鬼,冷战那会儿,东西方阵营都喜欢玩这种阴招,想挑拨中阿关系。可为啥仪器扫不出?为啥藏得这么深?这背后是技术问题,还是更大的算计?没人说得清。
1985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搬迁,在新馆舍竟挖出35枚窃听器,全都是“中国
混沌于浮云
2025-04-30 19:21:31
0
阅读: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