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廖承志被捕,在狱中,他看到了同样被捕的陈赓,就对陈赓说:“我有办法救你出去!”谁知说完,他就跑去向敌人投降了! 廖承志190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家里是革命的“老字号”。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母亲何香凝也是革命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小时候,他跟着家人东奔西跑,东京、上海、广州,日子不太平,但进步思想早就扎根。1923年,他在广东上中学,1924年遇到周恩来,从此走上革命路。1925年,父亲被暗杀,他悲痛之余更坚定信念。1928年,他在日本加入共产党,1932年回上海搞地下工作,干的是刀尖舔血的活儿。 陈赓1903年出生在湖南,家里条件不错,但13岁就跑出去混军阀部队,18岁又厌倦了打来打去,改行干铁路接待员,认识了毛泽东。1922年,他加入共产党,1924年进黄埔军校,成绩拔尖,连蒋介石都对他另眼相看。1925年东征,他还救过蒋一命,背着他跑了10公里。这段经历让他跟蒋有了交情,但信仰没动摇。1927到1933年,他在国民革命军里当中共间谍,搜集情报,直到1933年在上海被抓,腿还带着伤。 那年头的上海法租界,政治气氛紧张得像绷紧的弦。巡捕房跟国民党勾搭,专门抓革命分子。廖承志因为叛徒出卖暴露身份,在家里被巡捕突袭逮住。陈赓则是因为腿伤来上海治病,行动不便才落网。两人被关进巡捕房监狱,环境恶劣,潮湿阴冷,连喘口气都费劲。 在牢里,廖承志看到陈赓,脑子一转有了主意。他悄悄跟陈赓说,自己打算假投降,借机联系上母亲何香凝,把被捕的消息传出去,找人救他们。陈赓听完觉得靠谱,拍板支持。廖承志立马喊着要“招供”,巡捕把他带去审讯。他装得挺像,说饿得不行,只要给饭吃就带路抓人。巡捕还真给了他馒头和肉,他吃饱后带着巡捕出门,去了母亲住的地方。 到了何香凝那儿,廖承志用广东话跟母亲“吵架”,表面责问,实际把情报传出去。巡捕听不懂广东话,以为他真投降了,结果啥也没捞着,就把他押回去。回到牢里,他跟陈赓说消息送到了,陈赓佩服得直点头。这招够大胆,也够聪明,硬是把绝境玩出了生机。 何香凝收到消息后,找上宋庆龄帮忙。两人商量怎么救人,决定利用廖承志的家世和陈赓的经历做文章。宋庆龄拉拢国民党元老,说廖承志是廖仲恺的儿子,不救他国民党脸面挂不住。元老们一合计,向蒋介石施压,蒋没办法只能放人。至于陈赓,黄埔的老战友们搬出他救蒋的旧事,宋庆龄还公开喊话,搞得蒋骑虎难下。 蒋介石本来还想劝降陈赓,给他许高官厚禄,但陈赓不吃这套,铁了心跟共产党走到底。蒋见拉不动,又顶不住压力,打算放人。可还没等正式放,中共地下组织抢先一步,把陈赓偷偷救走,巡捕都没反应过来。 廖承志这出“投降”戏,不光救了陈赓,也保住了自己,靠的是脑子和胆量。这事看出革命者的智慧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在绝境里翻盘的本事。宋庆龄和何香凝的助力也不可少,证明团结和背景在关键时刻能顶大用。 这故事放到现在看,廖承志的应变能力和陈赓的坚定信仰挺值得琢磨。在高压环境里,他们没慌没乱,还能找到出路,这种沉着和信念不就是咱们今天缺的吗?生活里遇到难事,能不能也学学他们的机灵劲儿?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3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