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前,美国五角大楼正式宣布,美军将“整合”在叙利亚的军事力量,只保留不足千人的残余部队,其他将陆续撤出。这一动作,几乎等于放弃了对叙利亚局势的直接控制。 对叙利亚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好事。美军的撤离,虽然结束了长期的外来干涉,但也等于突然撤掉了一个“重要支点”。在叙利亚的北部和西部,早已盯上这块肥肉的土耳其和以色列立刻开始蠢蠢欲动。 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早有军事存在,公开声称要“清除库尔德武装”,实则另有所图;以色列则早就多次越境空袭,名义上是打击伊朗势力,实际上在不断试探叙利亚的防空系统和政治底线。 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叙利亚的当权者显然意识到,仅靠自己已无力稳住局势,于是便将目光转向了——中国。 日前,叙外交部长沙伊巴尼在联合国会上明确表示,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关系,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请求在当下尤为敏感,也显得格外“迫切”。 从叙利亚的角度出发,这个请求背后有三个主要诉求: 第一,寻求大国“保护伞”:美国走了,俄罗斯虽仍有影响力但难以顾全全局,叙利亚需要一个能在政治、外交,乃至军事层面上提供支持的大国。 第二,对邻国形成威慑:一旦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无论是土耳其还是以色列,在行动时都得多几分顾忌。 另外,当前朱拉尼政权掌权不久,在国际上还未得到普遍承认,如果能与中国建立并进一步深化关系,无疑能在中东尽快站稳脚跟,同时也能在国际多边平台中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简单来说,叙利亚就是想借中国这股“东风”,稳住政权,防止自己被瓜分,同时为重建赢得国际资源和空间。 事实上,中方对叙利亚的处境是同情的,对叙政府表达的善意也是欢迎的。中方此前曾一再指出,愿意同叙利亚维持良好关系,并支持叙利亚人民自主选择政治道路,反对外来干涉;呼吁解除单边制裁,推动人道主义援助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毫无条件地接纳来自叙利亚的这一“合作邀请”。其根源就在于反恐问题上,叙利亚方面始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 在不久前的联合国安理会叙利亚问题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明确指出:不能搞反恐“双重标准”,任何包庇纵容恐怖组织的做法,都是在养虎为患。 傅聪还特别提到,“东伊运”(即“东突伊斯兰运动”)已被安理会列为恐怖组织,中方要求叙利亚临时当局切实履行反恐义务,切断与这些组织的联系。 显而易见,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出在叙利亚当前的“朱拉尼政权”身上。 众所周知,这个政权的核心人物、叙利亚解放组织的头目朱拉尼,曾是“基地组织”叙利亚分支的高层,被联合国认定为恐怖分子。如今,他摇身一变成为“临时政府首脑”,不仅没有切割与恐怖组织的联系,反而将原恐怖组织成员直接任命为“内阁成员”。 这样的操作,国际社会早有质疑。对中国而言,如果一个政府不具备反恐的基本态度和能力,不仅无法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反而可能在未来埋下安全隐患。
所以说,叙利亚向中国伸出的橄榄枝,中国看在眼里,但是否接住,还得看朱拉尼政权是否肯做出实质性改变。 站在中国的角度,对于叙利亚“深化关系”这一请求,必须慎之又慎。 一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中东事务,有责任推动地区稳定,愿意支持叙利亚恢复国家主权和经济重建。 另一方面,中国也必须坚持“反恐无死角”的原则,不可能与任何包庇恐怖组织的政权形成同盟。这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底线,更是中国在国际上立场公正、公信力的体现。 目前,中方还未对叙利亚的请求作出明确回应。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叙利亚朱拉尼政权无法在中方切实关心的反恐问题上做出行动,与中方深化关系一事恐怕会难上加难。 总而言之,正如一句老话所说:朋友要交,底线不能丢。中国可以帮助中东走向和平,但不会为一个仍与恐怖主义纠缠不清的政权买单。 未来,如果朱拉尼政府真有改变,中国或许可以在中东战略布局的棋盘上,再落一子。否则,一切合作,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