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巴铁邀请中国参观战利品,中国参观过后,巴铁不顾美国反对,直接把米-24武装直升机送给中国,多年后中国回赠的一份大礼,让巴铁泪目了。 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国际局势啊,比咱家厨房的调料罐还乱。中巴两国呢,就在这乱糟糟的环境里,愣是处出了真感情,应了那句老话:“一起扛过事儿,才知道谁是铁哥们儿。” 巴基斯坦那会儿手里攥着六架米-24,个个都是苏联“雌鹿”武装直升机里的硬货。美国人眼睛都瞪绿了,又是塞美金又是吓唬人,巴铁军官叼着烟直摆手:“给中国兄弟留一架!”拆零件那场面更绝,巴方工程师把直升机大卸八块,愣是装了几十吨的箱子,运输机飞得跟走钢丝似的,生怕被雷达逮着。北京这边接到货,专家们摸着带硝烟味的螺旋桨叶片,连夜开工画图纸,有个老工程师乐得直搓手:“苏联人的看家宝,这不白送上门了?” 这事儿看着像雪中送炭,细琢磨全是门道。当时中国正跟西方蜜月期,法国“小羚羊”直升机轻得跟玩具似的,苏联技术又断供多年。巴铁送的米-24,说是战利品,倒像是故意给中国递了把开锁的钥匙。可钥匙再金贵,也得自己会配锁芯。美国人后来卡脖子,断了法国发动机的供应,中国咬着牙搞出涡轴-9,动力比原装货还猛,这才有了后来的武直-10——这出戏码,活脱脱就是“逼出来的自主研发”。 有人说巴铁太亏,白送宝贝还挨美国骂。要我看,人家算盘打得噼啪响。当年中国回赠武直-10,巴铁陆军开着新直升机巡逻克什米尔,印度边防军望远镜里瞅见直冒冷汗。更绝的是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的输油管道贴着喀喇昆仑山修,印度洋的油轮都不用绕马六甲,省下的钱够买多少架直升机?这买卖,可比账面上的数字值钱多了。 老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国际关系里哪来那么多浪漫。中巴这出直升机换技术的戏,说到底还是互惠的买卖。但买卖能做到这份上,一个肯拆家底相赠,一个愿掏心窝回报,倒真成了大国交往里的异类。如今武直-10在巴基斯坦飞得欢实,北京小汤山博物馆里那架米-24落满灰尘,可每道锈痕都在提醒:国与国的交情,从来不是看酒桌上碰多少杯,而是看危难时敢不敢托付身家性命。
1985年,巴铁邀请中国参观战利品,中国参观过后,巴铁不顾美国反对,直接把米-2
三分的戏说
2025-04-30 14:25:38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