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个冬日清晨,硝烟在中越边境的山岭间弥漫开来,谅山,这座本应宁静的小城,街头空荡荡,民宅的窗帘紧闭。
几小时前,边境炮火撕裂了夜空,传来的轰鸣声震碎了越南北部人们最后的安全感。
战火无情,街头巷尾,老人、孩子、妇女的哭喊成了仅存的声音。
战争来了,中国与越南,这两个曾在反抗殖民的道路上相互扶持的国家,走到了刀剑相向的一天,对普通人而言,这一天的到来没有征兆,却是无尽灾难的开始。
1975年,越南结束了漫长的南北内战,统一全国后,目光不再局限于国内。
它想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印度支那联邦”,扩展到老挝和柬埔寨。
起初,越南选择了军事手段,在柬埔寨扶持亲越政权,1978年底,越军大举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占领了金边,这一行动引起了中国的强烈不满。
中国与柬埔寨有长期的盟友关系,越南的扩张在中国看来,不仅威胁到地区平衡,也影响了中国的安全利益。
此后,越南与中国在边境摩擦不断升级,最终,战争爆发。
1979年2月17日,黎明时分,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几十万大军越过边境,向越南北部发起攻击。
谅山、同登、高平……这些地名成为战场,越南北部的村庄、小城在短短数小时内陷入混乱。
中国的炮火精准地打击了越南的军事设施,但战争从来不止影响军队,更多的苦难落到了普通人的头上。
边境村庄里,许多家庭在睡梦中被震醒,一个名叫阮文成的越南农民,亲历了这场灾难。
他在战火刚开始时,匆忙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从村里逃出来,身后是滚滚浓烟和燃烧的房屋。
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同样逃难的人,有老人步履蹒跚,有母亲紧紧抱着婴儿,还有伤者靠在亲属的肩膀上艰难行走。
有人抱怨,为什么政府没有提前通知他们撤离;也有人愤怒,为什么战争会突然降临到他们头上,阮文成只想着,自己一家人能活下去就好。
这场战争持续了不到一个月,但平民的伤亡却不可避免,据联合国1979年的调查报告,越南北部约有15万人因战火流离失所。
大量村庄被摧毁,许多家庭失去了住所,越南的官方统计更为惊人:据称,战争中有5.2万平民死亡,6.8万人受伤。
尽管这个数据存疑,但毫无疑问,战争给越南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除了人命的损失,战争还对越南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工厂、铁路、公路被毁。
据越南1980年计划投资部的报告,仅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了300亿越南盾,按当时的汇率大约相当于1.5亿美元。
一位曾在谅山工作的越南工人回忆,战争期间,他所在的工厂被炮火摧毁。
他说:“那天上午我们还在工作,到了下午就什么都没有了。我们只能跑。”
而另一边,中国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79年的战场上,中国军队动用了大量的弹药和装备,中国《解放军报》在1980年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这场战争的总费用高达120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此外,战后中国边境的基础设施也受到波及,广西和云南的许多公路、桥梁需要重建。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的数据,战后重建投入约30亿元人民币。
然而,战争的代价不仅体现在经济上。对于参战的士兵而言,这段经历更是刻骨铭心。
在广西的一次采访中,一位退役老兵回忆了他在越南北部的经历。
他提到,当时他们接到命令,尽可能避免伤害平民,但战场环境复杂,有时候很难分辨敌人和百姓。
他还提到,战争结束后,他的许多战友一生都背负着心理压力,有人甚至再也没能正常生活。
战火平息后,中越双方都意识到,冲突的代价过于沉重。战争结束十多年后,越南开始调整自己的政策,逐渐向中国靠拢。
1991年,中越恢复外交关系,签署了《陆地边界条约》。
到2007年,越南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地区合作的重要成员,而中国,也在边境划界完成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
2023年,中越两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1900亿美元,边境的口岸恢复了常态化的通关。
过去的敌人,如今成了合作伙伴,谅山也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成为连接中越贸易的重要节点。
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依然记得那段无法忘却的岁月,他们记得战火中的哭声,记得被迫背井离乡的无助,记得重建家园的艰辛。
战争是残酷的,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中越战争的故事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
那些被战争撕裂的家庭、被炸毁的家园,以及无数生命的逝去,都在诉说着一件事,无论如何,战争绝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