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海归求职难”的话题闹得沸沸扬扬,董明珠一句不用海归了直接戳中留学圈的敏感神经。现在不少公司面试时都爱灵魂暴击:“留学那几年到底学了啥?能落地干活不?”朋友公司就招过个英国硕士,结果连行业基础术语都磕磕巴巴,PPT做得花里胡哨,一到实操环节就哑火,活像个镀金摆件。 这话虽扎心,却撕开了职场现实:2023年海归平均求职周期比本土学生长1.8个月,薪资预期还降了15%。有人苦笑:“本想出国镀个金,回国却像背着房贷跳火坑。”但别急着骂企业势利——上海某外企HR就遇过常春藤硕士,让做个Excel数据透视表,对方非得用Python,气得老会计直吐槽:“报表明天交,您这‘高端操作’能赶得上热乎的吗?” 部分海归的水土不服早有预兆。如今留学像流水线作业:QS前100的校门口,中文租房广告比校徽还醒目;小组作业靠代写、考试靠远程助攻,两年课程压缩成一年,剩下时间全耗在代购奶粉上。教育部抽查发现,12%的留学认证材料有水分,这含水量比奶茶店的冰块还夸张。当留学变成混学历的捷径,企业自然要去伪存真。 但国内职场也有双标现场:这边老板喊着拒绝海归,那边却花50万送孩子读国际学校;私募基金总监狂刷海归简历,转头给儿子交着英国私校学费。这波精分操作,比川剧变脸还让人眼花缭乱。 求职现场更像魔幻剧场:曼大姑娘被要求翻译“佛跳墙”,憋出“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后,面试官直摇头:“我们要的是能跟老外唠火锅的,不是给翻译软件挑刺的。”这背后藏着企业的真实诉求:比起镀金标签,能解决实际问题、接得了地气的能力才是硬通货。 说到底,留学本是拓宽视野的跳板,不该成为学历优越感的遮羞布。职场从不相信在哪学,只看能干嘛。真正的竞争力,是把知识变成生产力的真本事。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生,能踏实实干活、解决真问题,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毕竟潮水退去后,裸泳的从来不是肚子里有货的人——与其纠结海归标签,不如打磨能打本事,这才是硬道理。
马光远专家对海归现象的担忧!要是国家企业不用海归,那些有钱有权家庭送出去留学
【381评论】【105点赞】
用户10xxx37
重回世界第一强国的路上,肯定有很多投降派,觉得自己赢不了
无名
“理论头头是道,实践半步就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