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济各的葬礼本该是一场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但美国总统特朗普显然没把这场葬礼单纯当作一场告别仪式,而是把它变成了自己外交表演的舞台。他再度向外界展示了自己“掌控事态”的能力,哪怕是在教皇的灵柩前,他也要确保聚光灯始终打在自己身上。
特朗普的行程自然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而最引人瞩目的活动,莫过于他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那场约15分钟的会谈。这场会面被双方形容为“历史性的”和“成果丰富的”,但背后的博弈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这次会面有这么几个细节:首先是特朗普的座位。按照惯例,这种仪式场合,嘉宾的座位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那么特朗普就会被排在后面,但是他显然得到了特殊照顾,被安排在了第一位,并且方便他找到自己的目标:乌总统泽连斯基和他只相隔了3米左右。 其次,泽连斯基依旧没有穿西装。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这位乌克兰总统就立下誓言:“战争不结束,我绝不穿西装。”这次在梵蒂冈,他依然选择了标志性的黑色战术夹克,用着装传递着乌克兰仍在战时状态的信息。 但这次局面反转了。特朗普一个字都没提泽连斯基的着装问题。 就在今年2月,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还因为泽连斯基在白宫不穿西装而公开批评他“不尊重美国”。可如今,面对同样一身军装打扮的泽连斯基,特朗普却罕见地保持了沉默,甚至在会谈后特意强调:“我很欣赏他的务实,谈了实质问题。” 特朗普的态度之所以转变,是因为他现在需要泽连斯基配合他的“和平方案”,而不是在着装这种小事上制造摩擦。他的目标是尽快促成俄乌停火,好为自己的“执政百日”增添一项重大外交政绩。
第三个重要细节是这次会面一开始并不是一对一的。按照最初的安排,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在场。但会议开始前,特朗普直接推开了马克龙,并且告诉他:“你不该出现在这里。” 这一幕被现场的外交官注意到,但没有被媒体广泛报道。特朗普的做法简单粗暴——他不想让马克龙分散媒体的关注度,这次会议的焦点必须是他自己。更重要的是,他担心法国会搅乱他“劝说”乌克兰接受条件的努力。 马克龙一直是欧洲对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他甚至多次公开承诺增加对乌军援。但特朗普的“和平方案”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求乌克兰在法律上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这一点不仅乌克兰无法接受,法国和欧盟也强烈反对。特朗普显然不想让马克龙在旁边“捣乱”,索性直接把他赶走。 这就是特朗普的外交风格,他不在乎国际礼仪,也不在乎盟友的感受,他只在乎自己能否主导局面。法国作为欧盟的核心国家,就这样被特朗普一脚踢出谈判桌,连基本的尊重都没给。
对于这次会晤,外界最关心的是它能否改变俄乌冲突的局面。目前来看,变数仍然很多。但中国方面表现得很冷静,只用10个字回应:“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危机”, 这是中方一贯的态度和立场。中国没有像美国那样高调介入,也没有像欧洲那样不断加码军援,而是始终坚持政治解决的方向。 而会面结束后,特朗普迫不及待地宣布,泽连斯基已经同意“割地”。他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乌克兰愿意在领土问题上做出妥协。” 但问题是,泽连斯基真的答应了吗?从乌克兰方面的表态来看,事情没那么简单。泽连斯基在会后强调,乌克兰愿意“全面无条件停火”,但他同时指出,任何停火都必须有监督机制,否则俄军可能利用停火期重新集结兵力。至于领土问题,乌克兰宪法明确规定,任何领土变更都必须经过全民公投,政府无权单方面做出决定。 换句话说,泽连斯基可能只是在玩文字游戏。他同意“谈判”,但不代表接受特朗普的条件。而特朗普急于宣布“胜利”,更像是在为自己造势,而不是真正推动和平。
教皇方济各一生倡导和平,但他的葬礼却成了大国博弈的舞台。特朗普的表演很精彩,但真正的和平仍然遥遥无期。泽连斯基的战术夹克依旧穿在身上,乌克兰的战火仍未熄灭。马克龙被踢出局,法国和美国的裂痕进一步加深。而中国的那10个字,或许是这场闹剧中最清醒的声音。 特朗普喜欢宣称自己“搞定了一切”,但历史告诉我们,外交不是真人秀,真正的和平需要更多诚意,而不是一场葬礼上的15分钟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