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伊朗又出事了,造成700多人死伤,以色列美国失声

必行析国际 2025-04-28 16:34:22

从去年开始中东一直战乱不断,美国和以色列联手绞杀伊朗系武装。26日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据伊朗国家电视台报道,伊朗南部的沙希德拉贾伊港发生剧烈爆炸,现场一片狼藉,熊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至少造成了516人死伤。

沙希德拉贾伊港是伊朗非石油货物进出口装卸港口,最主要的货物都是一些集装箱,伊朗85%以上的集装箱都在这个港口进行装卸。 好消息是,对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的影响不大。坏消息是 中国和阿联酋合计占伊朗非石油进口的约50%,且通过人民币结算和转口贸易规避制裁。 中国长期保持伊朗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2025年前11个月对伊非石油出口额超百亿美元,占伊朗进口总额的25%以上。 阿联酋作为中转枢纽,对伊出口额紧随中国,2025年同期进口额同样超过百亿美元。 伊朗海关和危机管理官员指出,爆炸源头可能来自存放危险品和化学品的集装箱。具体化学品类型未明确,但爆炸的破坏力表明可能是易燃或易爆物质。 查了一下这个港口的常规运输货物,包括机械设备、建筑材料、汽车零部件、粮食、化肥、矿石等。此外,液体散货(如石油、天然气)也可能通过专用集装箱或储罐运输。 虽然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声明石油设施未受影响,但沙希德拉贾伊港是伊朗绕过制裁秘密转运原油的关键节点之一。部分集装箱可能涉及石油衍生品或石化产品(如甲醇)的转运。 港口还承担伊朗55%的非石油货物进出口,包括铬矿砂、大理石、农产品(水果、蔬菜)等出口货物,以及茶叶、糖、电子产品等进口货物。 部分报道称集装箱内为“危险品”,而另一些仅模糊提及“化学品”。分析认为危险品(如硝酸铵等)更符合爆炸强度的描述。 高温确实可能导致硝酸铵爆炸,但需要满足特定条件。硝酸铵在常温下稳定,但温度升高会加速其分解: - 110℃:开始缓慢分解。 - 170-190℃:分解出一氧化二氮。 - 230℃以上:分解加速,产生有毒氮氧化物。 - 400℃以上:剧烈分解并爆炸。 要爆炸,需要400度以上的温度,当时港口天气是比较热,大概40度,按理说是不应该引发爆炸的,但是若分解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逸(如密闭空间或大量堆积),会形成自加速反应,最终导致爆炸。还有一种可能外部热源。火灾或高温环境可直接引发分解反应,继而产生爆炸。比如与油类、有机物等混合时,爆炸风险显著增加。 历史上有类似案例,黎巴嫩贝鲁特港爆炸(2750吨硝酸铵因焊接火花引燃)等事故表明,高温环境(如火灾)是硝酸铵爆炸的常见诱因。 中东媒体援引消息称,爆炸可能是以色列摩萨德特工袭击了港口内“伊朗圣城军运送给黎巴嫩真主党的弹药库”,引发连锁爆炸。 查了一下,伊朗官方未直接指控以色列,仅称爆炸源于“危险品仓库”,但未排除外部干预可能性。 目前以色列政府也未对爆炸事件发表声明,也未证实或否认参与。 爆炸发生当日(4月26日),正值美伊第三轮间接谈判,以色列此前曾威胁打击伊朗核设施。 伊朗与美国是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的了第三轮核问题间接谈判。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表示,本轮谈判比前两轮更严肃,双方以书面形式交换了技术细节问题,并计划在下次谈判前各自评估信息。谈判聚焦核问题和解除制裁,伊朗明确拒绝其他议题。尽管存在严重分歧(如铀浓缩权利和制裁解除顺序),但双方对当前进程表示“满意”。 需要注意的是谈判仍通过阿曼斡旋以间接形式进行(代表分处不同房间),这是自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后首次正式谈判。前两轮分别于4月12日(阿曼)和19日(罗马)举行,本轮旨在评估专家团队的技术讨论成果。 港口爆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港口设施损毁至少14人死亡,超700人受伤(部分报道数据有所差异)。至少14人死亡,超700人受伤部分报道数据有所差异)。 伊朗救援组织最初报告4人死亡,但后续更新显示死亡人数上升至14人,受伤人数超过750人。 3名中国公民在爆炸中受轻微擦伤,经治疗后已无大碍。 爆炸冲击波导致港口建筑、车辆严重损毁,部分区域完全瘫痪。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必行析国际

必行析国际

国际大事,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