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当时的北周也才建立不久,就把魏恭帝给杀了,如果不杀,就怕东魏再次夺去争取,但是杀了魏恭帝过后又会落人口实,毕竟皇位继承人成了宇文家的人。 如今宇文家的人杀了魏恭帝,天下人对此议论纷纷,为了展现自己的执政能力,宇文家的人必须要向天下人证明,只有北周才可以护他们周全,然而机会就这样摆在了眼前,北齐豫州刺史司马消难前来北周投降,他可是敌国的忠臣,能够投降到北周,自然是让宇文家族的人欢喜,不过此刻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司马消难虽然愿意投降到北周,但是他一大家子人还在北齐呢,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能抢出司马消难,北周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建立了一支队伍,让北周柱国达奚武掌管,大将军杨忠辅佐协助这支队伍前往北齐抢出司马消难。 公元557年,达奚武和杨忠率领部队悄悄来到了北齐领土,他们没有走小路,走的全是林间小路,只为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五千人的军队就这样砥砺前行,在北齐军队的眼皮子底下进入了虎牢关附近,然后就开始联络情报人员向司马消难送信。 但是当时的北齐情报部门似乎察觉到了北周有什么大动作,就连续杀害了多个北周情报人员,但是仍然没有确切的了解到此次北周行动的目的,而北周牺牲了众多的情报人员,还是没能和司马消难那边取得任何联系。 此刻军队已经来到了北齐领土,但是迟迟与司马消难联系不上,所以达奚武和杨忠都非常着急,达奚武担心事情会有变故,害怕北齐已经掌握了他们的行动,所以就想立刻撤退,终止这次行动。但是杨忠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既然已经到达了敌人的境内,怎么能不做成一番大事就直接回去呢,不能做缩头乌龟啊。 就这样,达奚武和杨忠产生了分歧,达奚武认为如果贸然前进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损伤我方的士兵们的性命,这对于北周来说是得不偿失啊,而杨忠则是认为如今已经来到了北齐了,这次过来就是要把司马消难带回去的,但是如果带不回去,北周如何才能在天底下建立威望呢?在两人的商讨之下,最终决定留在北齐继续展开行动。 当天晚上,杨忠就带领了五千大军中的一千人悄悄地趁着天黑来到虎牢城下面寻找机会,虎牢城的地势险要,而且四面环上,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处处都是静悄悄的,在上面只能听到城里传来的打更的声音,一旦有风吹草动,那么北齐的人肯定会有所发觉,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北周是找不到能够悄悄进入城里的机会了。 达奚武这边已经等了很久都还没能等到杨忠的消息,然后就悄悄带领了几个士兵来到了杨忠部队埋伏的地点,想要让杨忠带兵撤退,可是杨忠是一个死心眼,既然已经来了,撤退是什么道理,他不同意撤退,而是准备继续寻找时机。 天渐渐地亮了,杨忠抓住了这个时机,当虎牢城门打开的时候,杨忠带领军队直接杀到了城里。一方面让人去往司马消难的府邸汇报情况,一方面让人迎接达奚武的部队进城。 此刻城中的北齐部队只有两千多人,看到突如其来的几百个北周骑兵,顿时间慌了神,然后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整理部队过后退居东城,再点燃烽火向周围的士兵们通知情况。 达奚武这边接到了消息,立刻派底下的军队全力冲击,全部进入了虎牢城,不过此刻的北齐军队已经反应了过来,再加上烽火的通知,一大批北齐军队马上就要赶来支援了。 这对于达奚武和杨忠来说,确实是一个难关。正在此刻,达奚武下了两个命令:第一就是派两千个骑兵保护司马消难离开虎牢城,往北周那边的方向走去,第二个命令就是在城里留下三千的军队,由杨忠带领这三千军队在后面阻止北齐军队。 杨忠率领三千骑兵来到了洛水南岸,大家解开了马鞍,大家都装作一副轻松又自在的样子,丝毫不惧怕任何威胁。 北齐的军队最终赶到了这里,而且距离杨忠部队的位置就只有几百米的路程,这个时候杨忠让属下们放心,现在大家都已经吃饱喝足,势必要和齐军拼个你死我活,齐军看到我们这个样子,肯定不敢过来硬碰硬。 杨忠猜测得没有错,北齐军队看到面前这些骑兵,似乎他们什么都不怕,所以害怕有诈,不敢渡河,最后杨忠率领众将士成功回到了北周。 从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在古代打战乃是兵家常事,然而胆大心细也可以在战争中略胜一筹,如果害怕敌人的强大而不愿意前进,那么很有可能会错失良机。 这个故事源自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这本书里讲述了许多古代不同年代的故事,里面有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故事。 《资治通鉴》对于我们当代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里面体现出的道理能为我们提供借鉴,也能让我们在职场或是生活中更好地处理问题。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当时的北周也才建立不久,就把魏恭帝给杀了,如果不杀,
廖化聊历史
2024-11-29 19:47:00
0
阅读:31